第C02版:要闻

整治耕地“非粮化”

新埭让“良田”回归“粮田”

■通讯员 谢付良

本报讯 这几天,位于新埭镇兴旺村大家浜的一片梨园里,几台挖掘机正在田间隆隆作业。随着一棵棵梨树被连根挖起,宽阔的土地尽入眼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志伟介绍说,这片面积超40亩的梨园处在粮食功能区内,已经种植了10多年,租期要到2028年。经过村里前段时间与种植户的多次沟通,终于签订了提前腾退协议。

“未来,这里将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造成全市首个‘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让‘小田’变‘大田’,‘良田’回归‘粮田’。”赵志伟说,“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再次平整、再次翻耕,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把这块地包出去,确保6月份的时候正常播种上水稻。”

兴旺村实施的“退林还田”,只是新埭镇稳步推进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在鱼圻塘村石桥片粮食功能区,原先搭建的蔬菜大棚已不见了踪影,这片占地面积50多亩的蔬菜大棚,经过前段时间业主的自觉腾退,目前已基本完成清理,下一步村里将重新发包给种粮大户种植水稻。而在另一边,一片面积约90亩的韭菜大棚也在抓紧拆除,鱼圻塘村负责农业的村干部林园告诉笔者,自启动粮食生产“非粮化”整治工作以来,村里成立了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块做好摸底排查,对需要整治的地块登记造册,同时做好相关政策宣传,根据承包合同,分步推进整治工作。目前,全村已有1000多亩藕塘、蔬菜大棚完成了腾退。“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力度,对承包大户进行督查,督促大户在6月份真正种上水稻。”林园说。

新埭镇共有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3.9万多亩,但近年来,不少粮田被用于种植苗木、瓜果,养殖水产等。自去年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镇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对全镇耕地内“非粮化”用地开展了拉网式、台账式排查,并以“坚决遏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严格治理抛荒”为原则,稳步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镇粮食功能区内超8000亩“粮田”实现了回归种植。

“去年,我们共腾退了面积5000多亩的‘非粮化’农田,今年我们给村里下达了面积3800亩的腾退任务,主要腾退一些低端产业,包括藕塘、韭菜、大棚蔬菜等。目前,各村正抓紧进行腾退工作,确保下一季就能顺利种上水稻,为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奠定基础。”新埭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夏一鸣说。

2022-05-19 整治耕地“非粮化”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31548.html 1 3 新埭让“良田”回归“粮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