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增援新仓——抗疫日记二则

□ 张勤华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晴 气温22℃/12℃

这场疫情仍肆虐着平湖这座美丽的小城,连下边的镇(街道)也不放过。新埭、新仓是与上海毗邻的两个镇,就没有逃过这一劫。

3月26日新埭解封。4月7日8时30分,通报新仓1例阳性感染者,我所在的教育局连夜发起志愿者报名:教育局明天早上4:30前到新仓,需要2名同志到石路村,6名同志到安桥社区,协助做好核酸检测等工作……

不到半时已报满需要人数,局领导即在群里正式通知:……请以上8位同志明天凌晨3:45局平台会合,分组如下:……

于是把闹钟的指针拨到了凌晨3:00,做好第二天出发前的准备。

8日凌晨,稀稀落落的街灯温柔地照在城市的街道上,天气转暖,气温上升,凌晨不觉得特别冷。路上的车子很少,与一辆中巴车并行着,那是医院的车,看去,车上载的都好像是年轻人,和我们的车驶向同一个方向。

4:30之前,我和殳老师到新仓镇党群服务中心核酸检测点,差不多和医生同时到,社区里有人在做准备工作,遇到了两张熟面孔,是镇里的工作人员,他们比我们先一步到。我们迅速地做好个人防护,已有群众赶来现场排队,我和殳老师一个队首一个队尾,引导民众有序排队,拉开距离,出示健康码、行程码。

我们所在的点位不在小区内部,马路上四面八方的人员都有赶来,虽然一边的喇叭不停地喊着:“请大家有序排队,拉开1米距离,主动出示健康码……”赶来做核酸的人有的会自觉站到队尾,有的则心急火燎地直接冲入前面的队伍,特别是那些白天绿码、晚上绿码睡了一夜醒来却变成了黄码的人。现场也随之变得嘈杂,我们提高音量走近他们,近距离引导,伴着手势重复地说着:“请到后面有序排队,拉开距离……”

逐个引导扫嘉行码,提示绿码站一队,黄码站一队。年轻人都能熟练操作手机,年老一点的大都不会,有的手机网速慢,出现卡顿,就会使队伍停滞,致使后面的人长时间等候,前面也无法进展。偶有出现红码者,当即劝回,居家隔离,等待社区联系上门检测。

从5:00到8:00多,三个多小时,顺利地完成了片区核酸检测工作。此时站在路边,看东方一轮红日散发出灿烂的光芒,照得水泥路面好像在发光,边上小区一排排的高楼耸入云霄,新仓已不是原来那个新仓,远处也有成片高楼,给人一种走入新开发区的感觉。

将近9点,我们来到安桥社区,和局里的几路人马在社区会合,迎接下一项任务:上门排摸居民情况。

在社区又遇熟人,原三叉河村主任朱红卫。朱主任和社区工作人员给我们打印出排摸名单,按街道、小区分给我们三个组,有社区各一人加入到我们排摸组。

朱主任和我们一组,这次我们用的交通工具是电瓶车,殳老师这位平时不大骑电瓶车的人也现学现用。朱主任把我们带到西大街,先和我们一起排摸,不久又被叫去镇里开会。

西大街就是建在盐船河边上的老街。只有来到这里,我感觉新仓还是原来的那个新仓。这条江南水乡的小镇街道经历岁月的冲洗,墙壁上尽是斑驳的痕迹。是疫情期间都居家闭锁还是住户搬移?小街显得异常幽静。

我们按照门牌号逐个找,敲门入户,了解情况,做好记录登记,校对户头名单。现在老街上住的大都是当地的老人和外地租户。外地租户流动性大,有的前段时间已回老家,有的是新租进来的,如有房东在,对我们工作就便利多了,租的几家子人一起可以了解全。有些门牌号找不到,一打听是要经过一个胡同到里面去找。走过用水泥修修补补的通道,只见一间屋里有七八位中年汉子,得知我们的来意,有手机的迅速拿出手机打开支付宝让我们查看健康码、行程码和疫苗接种情况,没有手机的则拿出藏得有些烂的可以证明其身份的一页纸。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工地上干活又租在同一户人家的打工人。人都在,能够这样查,效率还是蛮高的,跑一户可以填满大半页的信息表,我暗自庆幸。

难办的是遇到耳背、行动不便的老人,我提高几分贝的音量得到的是他的答非所问:“什么?我听不见,我儿子啊,他们住在……里面那个是我老婆子,伊一直困啦床上。吃饭啊?我儿子他们会送过来的……”看到这里,表格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也不大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就在备注栏里写上:“一老耳背,一老卧床。”

随即又来到另一户家庭,门虚掩着,轻轻推开,不见有人,跨门进入,边喊:“有人在家吗?”用眼搜寻深处,突一转身,门背后一八旬老人站在我身后,身体颤颤巍巍,双手用力地撑着面前的拐杖,“阿婆,您是XXX,是啦哇?”“侬讲哈么(你说什么)?我耳朵听勿出额呀,哈喽(什么事)?……”这时隔壁有人听见了过来说:“伊奴就是哈人(就是她),伊勿出去额……”

我们在这条不算长的小街上兜兜转转,能敲开门的先填写信息,锁门的放后面。有几家藏得比较深,是原来的庭院已经被隔成了几段,或分住或出租,要从后面绕过去才可以找到。好在有个热心的妇女把我们带了过去,她对这一带比较熟,帮我们很快找到了几户人家,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些人的信息。也有听到我们的声音,就在隔墙积极回应:“在这里……”

下午的阳光有些强烈,全身武装的我们开始晕起来,在无人的地方我赶紧拉开帽子和口罩透一下气。最后几家再坚持一下,我和殳老师返回来查找,有的以前是公家的房子,现在不用了,用水泥墙封了门,门号还在;有些是换了租户,添加、合并、删除……一系列的动作只为信息能正确无误,凡是能排摸到的就尽量排摸清楚。

西大街100多户家庭随岁月变迁而变迁,信息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不变的还是这条街,新仓“三寺六街十二坊二十四桥三十六弄四十八堂”之一的这西大街,定能再次挺过这次疫情的劫难。新仓,加油!

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多云到晴 气温23℃/15℃

4月8日、4月9日,平湖连续发布通报新仓已有8例阳性感染者,市教育局每天派出一批志愿者,由局领导带队,凌晨出发赶赴新仓,参加抗疫工作。

9日晚,局工作群继续发起下一天出征信息:明天一组10人分赴新仓3个采样点。凌晨3时50分局平台集中出发,4时30分前到各点准备就绪,穿好防护服,确保5时准时开始。

接着,又有几个通知过来,明确到岗后的任务和人员安排,提醒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过后又接到局领导电话,再次强调第二天工作的一些要求。

开启10日凌晨3:00闹钟,就准备早点休息,看时间已22:30,习惯性晚睡,但也要克制自己马上休息,感觉只是迷迷糊糊的并未进入熟睡状态,却在闹钟没响之前醒来,浏览手机信息,看到同学(一位女医生)的信息,应该也是第二天要出征的吧,时钟定位在半夜11:54:19,2小时50分钟后响铃,闹钟设在凌晨2:45,留言:“半颗安眠药下去还是没有睡意,今夜无眠了。”

睡眼惺忪,伴着黎明前的街灯,一批人准时集结,整装出发。2人去了石路村,2人到芦川新街宴会中心,6人到蚂蚁学院。

今天蚂蚁学院没有社区工作人员,只有医生和我们教育局6人,5点未到,工作已准备就绪,1人队尾引导参检人员分绿码、黄码两队有序排队;1人测温;1人引导扫嘉行码;1人扫码登记配试管、人数;1人引导检后疏散撤离,形成了一道工作流水线,配合医生顺利进行核酸检测。期间若出现红码人员,就马上引导到隔离区登记并劝回居家隔离,再等待上门检测。

6人走动式地随队伍的长短协调工作,现场维持秩序。也不知什么时候,发现少了1人,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谁谁失踪了,原来是被社区人员拉去了另外一个更需要的地方。

这个点位的参检人员比较多,7点左右,队伍排到了马路上,看到一些红马甲和一些穿警服的在马路上引导车辆和行人。白宫式的蚂蚁学院从夜里的灯火通明,再到此刻太阳冉冉升起,检测工作差不多在规定时间里顺利完成。

社区办公室里的流调电话是这段时间的固定音频,时间长了,难免嗓音嘶哑,仍不停地问着、说着、解释着……

原分管教育的黄镇长招呼我们去门口搬东西,说是某个老板捐献的物资。又遇几张熟悉的面孔,有叫得出名字的,也有叫不出名字的,见面只是点头示意,也不需要知道你是谁?我是谁?不由得感慨,他们自始至终在这一方土地上工作着,几十年了。

我们的下一项工作是分组进行电话流调工作。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在钉钉群里发了五份重点人员信息表,前两份是800多个人员的信息。我们分三组,两人一组,一人打电话,一人电脑输入。这些人员中有密接、次密接、封控区人员、时空伴随者、中高风险地区漫出,都需要核对姓名、地址、是否转运隔离?在哪里隔离?14天内行程,次密接的告知需居家隔离7天,单人单间,会有人上门做核酸……

在电话挂断的间隙又总会有电话打进来,有问不出门为什么变黄码了的,有小孩尿不湿没有了的,有红码还没上门检测的,有家里宠物狗没人喂的……一边打出去的是询问重点人员的流调,一边接进来的是记录群众反映的日常困难。

时间就是效率,工作就是速度,让这些人员能够尽早地得到安排就是尽早地解决困难,社区的工作者们都是白天黑夜24小时忙碌,累了就在办公室里搭个临时的床休息一下,有的已有十多天没有回过家。

“东乡十八镇,新仓第一镇”,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愿早日冲破雾霾,还一个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新仓。

2022-04-2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25277.html 1 3 增援新仓——抗疫日记二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