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与孤独相处

■夏春燕

小区被封控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我正打算去学校种刚到的小花苗。就这样,我的计划随着大门口拉起的警戒线而被搁置了。

疫情这三年,虽然它一直是压在心头的一片阴云,但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亲临过我的身边。小区被封控的那幢楼,就在我们的后面,隔着不到50米的距离。当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陆续地进来,在10号楼前拉起了警戒线时,我的内心是惶恐不安的。我不知道自己之前在小区里的生活轨迹是否跟病例有过浑然不觉的交集,或许是曾迎面走过他走过的路,或者是去过他去过的净水站,抑或是逛过他逛过的门口小超市……因为实在太近了。

就这样,我的活动范围一下子从天地广阔缩小成了小小的三室一厅,从卧室到厨房,从客厅到书房,从书房再到阳台。开始并不觉得怎样,对于一个宅家的人来说,这正给我腾出大把时间来让我自得其乐。饿了,煮点自己喜欢吃的家常菜;乏了,喝杯清茶,看看书,或铺开宣纸,涂鸦几笔;闷了,刷刷屏,看看最近的热播剧,跟朋友们群里聊聊八卦,好不自在。

日子是何时变得枯燥且乏味了起来的?我也说不清楚。大概只是短短的一两天之后吧。小区里的确诊病例天女散花似地爆出来,今天一例,明天两例,后天再一例,管控的力度随着一个又一个病例的出现变得越来越大了,管控的时间也被无限地延长了,恢复自由的希望随之变得渺茫了起来。每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成了一天中唯一下楼“放风”的时间,日常外出成了再也无法付诸实际行动的奢望。每天没事做的时候,我竟然做起了老奶奶们经常做的事情:趴在阳台的窗户上,巴巴地望着外面,看阳光灿烂,看云淡风轻,看小鸟自在飞翔,看远处的房子在风里云里雾里地来回切换。

身处管控区的日子里,神经似乎也变得异常的敏感脆弱,业主群里叮叮叮的信息、官宣里噌噌噌上涨的数字、外面的一点一滴风吹草动都无时无刻地牵动着我的心绪。什么时候,小区里来了大巴和救护车;什么时候,哪一幢楼的人们纷纷大包小包地排队出来一车一车地被拉走了;什么时候,小区里又来了几个“大白”,又有多少人被拖家带口地带走;什么时候,哪一幢的哪一层楼哪一户人家又有情况了……我们的信息及时而准确。我怎么变得这么“八卦”了,讶异得让自己咋舌。

某一日,社区群里招募志愿者,我果断地参加了。我负责的事情就是提着高音喇叭向小区的居民们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和要求。我在路上一圈儿又一圈儿地兜着,外面空无一人,楼下的车辆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往日热闹的空地上不见了小孩子们雀跃的身影,连带着天空中叽叽喳喳的小鸟也不见了踪迹。但我却能明显地感觉到朝我投来的一束束目光,是那么地如火如炬。因为无论我走到哪幢楼下,只要稍一抬头,就能毫无悬念地望见从每一扇窗户、每一个房间里探出来的头,他们用极其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外面的一举一动。平日里那个枯燥的广播,此时是那样的响亮,那样的触动人心。此时的他们,也是同我一样用如此“八卦”的心态排解着内心的无聊,以这样戒备的姿态纾解着内心对自由的渴求的吧?

途中,遇到一位老婆婆正隔着隔离网在跟另一区域的老太太唠嗑,一瞬间有那么点愤怒:都什么时候了!我上前想劝劝她,让她没什么事情不要下来。结果,还没等我开口,她扯扯戴着的口罩,朝我歉意地点点头:“我这就上去。”我想,我能理解她的心情,许是待在家里闷坏了吧?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是多么地想念外面的世界呀!我想去学校把那些还没种好的花苗种种好,我想从人来车往的新华路慢悠悠地踱步回家,我还想挤在熙熙攘攘的景区里领略外面世界的风土人情……曾经那样嫌弃的人山人海,现在才明白那是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啊。

前两日,去做志愿者,自己也变身为“大白”,全身武装的行头下是闷得喘不过气的窒息感,但被楼道里的井然有序惊到了。我们过去的时候,楼道长已等候多时。随即,他往楼道里仰头一喊:“18、17楼可以下来了。”不一会儿,18、17楼的住户便乖乖地下来了,竟没有一个人睡过头。还有一日,小区的群里自发组织“红歌会”,几百户人家一起拿着手机闪着微光挥舞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一束一束小光汇聚成海,竟然把整个小区整片黑夜都照亮了,内心里不禁潸然:人心齐原来是那么的震撼呀!

一场疫情,让我们懂得与孤独相处,让我们洞见人情温暖,教会了我们自律和遵守规则,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吧。

2022-04-0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19540.html 1 3 与孤独相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