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韦 蔚

这是一首老歌。

它比我只小了一岁。

如今我向着古稀而去,它却依旧还是童年的模样。

前几天中午,餐边柜上的智能音箱自动播放着提琴曲,一首又一首。

我在厨房洗碗,边洗边听。突然,听见了再熟悉不过的旋律,从餐厅传来。尽管这旋律常在我心里回旋,甚至有时候我还会下意识地哼出来。但是那天中午我没有哼唱,并非因为童声合唱换成了弦乐让我不习惯,而是那一刻,我的心猝不及防,我的眼睛瞬间潮了。

2012年国庆之后,在长达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我差不多每天都会唱这首歌,有时候还不止唱一遍。

那年8月31日母亲骨折住院,10月7日出院,终日卧床。

起先,我一有时间就到她床边陪她聊天,各种的聊。我曾经将母亲为我记录的谚语本翻出来,一条一条地念给母亲听,母亲凝神听着,不时会意一笑。

几天后,我想起了小时候唱过的很多歌曲。想到一首就问一声,妈妈你还记得吗?母亲自然都记得。我知道她教过音乐,我是明知故问,这样有问有答来来回回的,让我和母亲都快活得很。

自此,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一首首儿童歌曲在母亲的房间里飞扬。即便冬日关着窗户,那些乐音还是活活泼泼地跃出了窗外。

我上班时,就由秀珍陪着母亲。秀珍是朋友推荐来的阿姨,却从第一天起就成了我们的家人。秀珍也管我母亲叫妈妈,秀珍常会问,妈妈我们唱歌了好吗?秀珍陪妈妈唱歌的方式和我不太一样,秀珍喜欢一只手拿着歌本一只手打拍子。如果是熟悉的歌曲,秀珍不用看歌本,秀珍就会拍着手掌打着节拍陪妈妈唱。

也有些时候,我们三个人一起唱。

每次歌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必定是保留曲目。我们的歌声从2012年的晚秋一路响到了第二年的初夏。

有一段时间,母亲可以起来坐一会儿了。贝壳第一时间网购了一款多功能儿童玩具电子琴,作为三八妇女节的礼物送给外婆,让曾经的音乐老师可以边弹边唱重操旧业。这一年,贝壳一连三次从北京赶回家,每次进家门,怀里都抱着鲜花。

歌唱结束于2013年6月1日。那天母亲再次住院,这一入院,就再没能回家。

从此,我和母亲聚少离多,也再不能天天歌唱了。

今夜,我在网上寻寻觅觅,之后,我在孩子们欢快的童声合唱中敲打文字。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以往,这些歌词从母亲和我嘴里带着旋律出来的时候,舒缓悠扬,末了我们还会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一句再重复一遍,节奏还会再放慢,直至那一声“情”,在我们耳边悠扬,悠扬,再悠扬,那真是意蕴无限。

我知道这个童声合唱采用的是作曲家孟卫东1993年的修改版,歌词和旋律只保留了原来的主歌部分,并且对其进行了变奏处理。

我知道世界上的万物,都从生的那一刻起就向着死而去。即便被几代人唱了又唱的“故事”,有一天也会无人再唱,但是真爱,终究不会消逝在风中。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与其说是我陪着母亲歌唱,不如说是母亲陪着我歌唱!母亲在失能之后依旧放声歌唱,我相信这是因为她热爱生命,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实在是她太爱我的缘故。

去年国庆之后,母亲不再唱歌,话也说得越来越少了。

但是我知道,她的内心是何等地乐意陪着我,乐意看着我慢慢老去,看着我的头发像她的头发一样,一根一根地,全部被光阴镀成了银色。

母亲95周岁生日来临前夕,我问她下一个目标是几岁呀,她笑着说,我都活到这么大岁数哩,知足哩!我就说,95哪里够呀,妈妈一定要有下一个目标!母亲就又笑着说,那就再加两岁吧。我说,两岁哪够呀,还得加呢!于是,母亲就将目标定在了100岁上。我还是说不够。母亲坚持说,100已经足够啦!我就说,100岁是第一个目标,妈妈还得有第二个目标呀!母亲只好乖乖地给自己再添两岁。

我心里明白,母亲是竭尽全力地要在医院里给我一个家,让我可以多些日子再多些日子,在那个家里与她一起歌唱,在那个家里流连忘返。

4天前,老同学李维在微信群里转发了一位伟人经历过的感人故事。

我回应说:一代伟人,有家也难归。今天,我们实在要常回家看看……

我又说:家母在荣军医院住院快九年了,疫情之下医院管控极严。今天好不容易才准许去探望一次。上次还是去年11月27日去的,相距41天了!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每次去,就是回家了……唯有珍惜……

润芝说:有妈在真好!唯有珍惜!

我知道很多同学与父母亲已是阴阳两隔,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最后只能用微信表情来向润芝表达爱意,又用表情将润芝拥抱了再拥抱。

不记得多少回跟人说,想做的事情,一定要抓紧去做。

但是即便懂得,有时候还是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020年1月25日,有一群被称为“咖啡人”的年轻人,从武汉封城的第3天开始,他们每天坚持做一件相同的事情——7个人,两班倒,将500杯现磨的热咖啡,送到湖北省中医院和中医院花园山院区两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手中。

我是在那年的2月11日看到这则消息的,当时就想着,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的那家咖啡厅,有朝一日定要去一次的。只是快两年过去了,武汉之旅尚未成行。也不知何时能喝到Wakanda咖啡。

前几年的一个午后,点开一个视频,手风琴曲《贝加尔湖畔》的背景音乐扑面而来,我被贝加尔湖惊艳到了。之后,心心念念,要去那湖畔。只是至今,也不知何时能够如愿。

又有一日,读到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从此,心中不时会有《诗篇》中的上行之诗回响,只是耶路撒冷的行旅,同样不知何时可以开启。

至于记在2021年台历本上的12场约会,直至2021年的最后一天,依旧只是在台历上约着。如今,那些约会者的名字,又被我照抄在了新台历本上。我边抄写边对自己说,千万不要再抄一遍了呀!

想着“常回家看看”,更是不能只是嘴里唱唱的。

想到了另外两位歌者。

一位我从来没有听见过她的歌唱,我也无从知晓她妈妈给她讲过哪些故事。她只是名字中有一个“歌”字罢了,她只是被她母亲称为“歌儿”罢了。但是,在我还来不及听她歌唱时,她的母亲就已经永远失去她了。歌儿走了,琴弦骤然崩断,歌儿已成绝唱。歌儿是母亲唯一的亲人唯一的歌,歌儿一走,歌儿的母亲再也回不到从前的那个家了,再也没有那个叫歌儿的女孩儿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了。

还有一位歌者,虽远在数千里之外,我还真是听到了她的歌声。这位高声歌唱的80岁的老妇人,名叫柳博芙·莫尔霍多娃。

当我点开题为《贝加尔湖畔的独居老人》的视频时,一眼就看见一位黑衣老人在冰面上弯着腰背着双手,径直向我滑了过来。

旋即,老妇人在冰湖上仰起头大声唱着“强大而自由的贝加尔湖啊”,就这一句,我的心腾地一下就热了,真的是一下就热了。

老人的儿孙们都在莫斯科。丈夫去世后,她便独自一人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畔生活,陪伴她的是大大小小的一群动物——7头牛、4条狗、2只猫和4只鸡。冬天,贝加尔湖的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由于湖里的鱼逐渐减少,人们开始迁往大城市。曾经还算热闹的小渔村日渐荒凉。孩子们想接她去莫斯科同住,但是莫尔霍多娃不愿意,她向着冰雪世界大声宣告——“贝加尔湖是我的一切!”在她内心深处,她的家只能在贝加尔湖,只有贝加尔湖才是她的家。

今夜,我在网上搜索了又搜索,我没能找到她跟孩子们讲那过去的事情的任何镜头或文字。但我毫不怀疑,那过去的事情,老妇人必定是讲过了的,我甚至相信,老妇人必定一有机会就会讲,并且是讲了又讲。只是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小渔村再也网不住他们的心,他们一个个远走高飞了,他们几乎不再给她讲那过去的事情的任何机会了。老妇人就转身,她就冲着贝加尔湖放歌,她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着贝加尔湖讲那过去的事情。贝加尔湖再不是养育她的母亲湖,倒成了她可以一生向其倾诉的孩子了。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16年前的一场旅行。2006年暑假,与贝壳游历四川,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车上游客大抵都在闭目养神。只有我和贝壳两个,总是彼此咬着耳朵说着永远说不完的话。有一天傍晚,在去往茂县的车上,40来岁的女导游忍不住笑着发话了,你们娘两个怎么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怎么那么亲哪!

今天想来,那些日子我和贝壳是将旅游车视作我们的家了。

想着,等我到了垂垂老矣之际,贝壳会想起我讲的哪些故事呢?

又想着,如今有的人有家回不去,有的人哪里都可以成为家。

无论是回不去的家,还是哪里都可以成为家的家,里面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妈妈讲过的那些故事呢?

即便记得,还有多少人愿意放声歌唱呢?

2022-03-1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12146.html 1 3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