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旭东
本报讯 潮来时“碧波千里”,潮去时“芳草萋萋”,这样神奇的景观在我市海岸线上随处可见。近年来,我市不断聚焦海岸线的生态绿色发展,通过开展海岸基础生态修复、建立海湾绿色主体屏障、带动滨海景观整体提升等措施,逐渐将海岸线打造成美丽“风景线”。
“这里几年前还是荒滩涂,零星还有几簇互花米草,海岸环境与沿岸居民的生活需求严重不符,海岸线亟待整治提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洋管理科科长齐正旺所指的海岸线位于我市独山港镇,经过几年的生态修复,我市整体提升了包括独山港沿岸在内的27公里海岸线,逐渐形成了“从潮滩植被到底栖生物再到鸟类”的生态链,使我市的海岸线成为了生命线、风景线、幸福线。
开展海岸线环境综合治理,除了清除基岩碎石、各种垃圾外,最主要的是解决外来物种的入侵,这其中威胁最大,整治难度最大的还是互花米草。几年前或许还是零星的几簇互花米草,不用几年,便能在滩涂上生长得到处都是。互花米草生长快,扎根深,极难彻底清除,在滩涂上成团成块生长,严重影响着海岸线的生态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市仅保留海岸线沿岸连成片的互花米草,使其发挥好护堤的作用,对新生长以及凌乱生长的互花米草及时清除。此外,我市还建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生态修复繁育基地,培育海三棱藨草、鸢尾等10余种海洋盐碱植物,并使用无人机飞播,提高绿化效率。“海三棱藨草是生长在杭州湾地区沿海滩涂的先锋物种,生长之后与本地的生态环境非常契合,是最适合生态修复的物种之一。”齐正旺说,经过整治,目前全市滩涂植被覆盖面积77万平方米,不仅让海岸线展现出美丽色彩,更让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不断丰富。
生态修复之后,如何构建保护屏障,让绿色生态常在?“我们利用无人机巡查,检测并分析滩涂植被的组成部分与生长情况,以此做好长期的检测和维护工作。”齐正旺说,他们利用无人机与数字化监管的手段,及时清除新生长的互花米草,在新生成的滩涂上种植海三棱藨草等本地海洋抗盐碱植被。
而在九龙山沿岸,一条条栈道沿山临海而建,登高观赏台更是成为游客观光打卡的胜地。“为了发挥出绿色海岸线建设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我们将九龙山沿岸7公里的海岸线改造,以此来带动整个滨海景观的提升。”齐正旺说,接下去他们将以安澜工程、蓝色海湾等省级、国家级工程为契机,让生态与景观紧密融合,进一步打造“蓝色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