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茹彤
本报讯 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不同,学生毕业后工作难找,企业岗位空缺无人胜任……职业教育始终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为了改变这样的窘境,加快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引领广大劳动者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走技能成才之路,2020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实施“匠苗”成长行动,我市的“双元六共”匠苗培育模式正是这一行动的创新举措。
在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今年刚从平湖职业技师学院毕业的李龙龙正在熟练地操作磨床。“我是一名‘双元制’订单班的学生,刚毕业就来到了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正式员工,我发现在工作中用到的很多操作都是在学校里学过的内容,所以一过来就可以很快上手。”李龙龙说。
让李龙龙发出“都学过、上手快”的感慨,是由于我市针对“职业学校很难做到真正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培训场地”的现实境况,投入2.5亿元建设了面积3万平方米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并在实训基地内引入德国培训设施,邀请企业老师来现场教学。另外,企业也为“双元制”订单班的学生建设了培训中心,安排有经验的师傅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基地、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师资队伍、共同考核评价这六大举措,进一步深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优势,增强企业认同程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生力军。
“双元六共”匠苗培育模式作为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其实早在2006年我市就开始尝试由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班,在2015年,全面迎来“双元制”新时代,2019年,正式开启“双元六共”匠苗培育行动。根据产业及企业用工需求变化,我市分别在平湖技师学院、嘉兴市交通学校、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三个职业院校中设置了相应的“双元制”订单班,先后与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新宝)有限公司等合作开设“德西福格”数控加工班、智能制造“新宝班”等22个班级,实现由传统的“学生+学校”双向选择变为“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选择,招生即实现招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像李龙龙一样,一毕业就能有好工作的学生不在少数。截至目前,“双元制”订单班已累计为外资企业培养22个班级870名技能人才,年均为辖区内企业定向输送各类专业化人才2000余名,毕业生企业签约就业率达91.67%。正是得益于“双元六共”匠苗培育模式,为企业培养出了符合需求的高技能工匠,也为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双元六共”匠苗培育模式发展至今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挑战。“面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短缺’的问题,我们探索出了‘联合招生,合作办班’模式,计划与贵州毕节、河北邯郸等地的职业类学校开展合作,吸引更多学生来平。”市人力社保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金晓弟说,接下来,也将探索更多匠苗培育新模式,培育高技能工匠,为平湖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