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并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确立为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针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工作提出了较为具体和系统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等纳入了整体规划的宏观视野。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了浙江先行先试、作出示范的重大历史使命。《意见》更是将“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列入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再一次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浙江文化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现实途径。
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对于乡村繁荣发展的定义始终是双层的:一方面在于经济层面的振兴和富裕,既体现在工业产业的现代化需求、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跨越升级、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也体现在城乡居民劳动收入、社会福利、公益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于精神层面的振兴和富裕,既要让广袤的乡村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让基层的群众能够真正实现精神上的自信自强,文化上的特色出彩。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乡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实施已经进入到了后半程,如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如何打造乡村精神高地正在成为当下的迫切课题。乡村作为与城市相对的社会范畴,乡村文化的发展不能简单的套用城市模式,而是要在尊重乡村历史背景、契合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加以推行。
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文化,是最贴近群众生产生活,最能够代表民间智慧的结晶和产物,也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参与,乡村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民间文化的肌理,只有积极传承民间文化的智慧、善用民间文化的策略、创新民间文化的路径,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和繁荣。我市地处杭嘉湖平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历史上素有“金平湖”的美誉。近年来,我市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不断挖掘整理地方民间文化,通过文化地标的打造、文旅融合的发展、文化集成的编纂,形成了以文化装点乡村、以文化促进振兴的浓厚氛围,凭借一系列的实践创新成果,有效拓宽了民间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路径,为地方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今年,我市又先后获评“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全国围棋之乡”、“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为平湖民间文化的发展打响招牌,擦亮品牌。
二、民间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对于民间文化的关注和发展从未断绝,特别是伴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近现代社会革命的洗礼,民间文化也在不断经历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历程。值得一提的是新文化运动期间,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就提出了要去向民间、接近民众的思想,并倡导和发起了“到民间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近现代民俗学、文艺学、民间文学研究以北大为阵地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吸引了顾颉刚、刘半农、董作宾等大批著名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众多富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期刊、著述和成果,例如北大《歌谣》周刊、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等等,其中大量作品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我们挖掘、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化,始终具有丰富而多元的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一是记录保存珍稀的民间文化,可以为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留下可溯的档案资料。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部分民间文化正在失去口耳相传的继承环境,及时运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留存记录,可以为后续的历史研究留下重要的参考资料。1979年,根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研会的指导精神,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查、广泛搜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工作开始组织实施。从1987年6月始,平湖先后发动组织起360余人的普查队伍,以走村入户、深入民间的方式,手抄笔录采集民间故事547篇、民间歌谣526首、谚语2416条,并于1989年10月选编出版,为平湖的民间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为后续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一大批非遗展馆、民俗记忆馆、名师工作室相继建成,以此为平湖老百姓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二是学习继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可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下火种、培养人才。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特别是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音乐等领域更是不乏享誉中外的代表项目,如我国的昆曲、京剧、侗族大歌等均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平湖派琵琶、平湖钹子书双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平湖市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今年4月,全新的平湖非遗馆正式对外开放,实现了传统非遗展陈与现代数字科技的结合,为广大关心热爱平湖民间文化的市民朋友打造了一个集寓教于乐、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好去处。
三是研究关注我国的民间文化,可以拓展“脚步向下、关怀民间”的学术视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将民间文化纳入了专业教育的视野,民族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专业得到蓬勃发展,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向民间去”的人文情怀和责任使命,不断输送着智慧力量。我市也高度重视地方与高校、地方与学者的合作研究,如平湖市非遗中心与中国美院继续教育学院、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等携手共建,进一步开阔民间文化研究视野,推动本土文化研究“更上一层楼”。
三、运用民间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后续思考
乡村振兴是一项持久而系统的国家战略工程,我国幅员辽阔、乡村广袤,各地的气候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俗千差万别。因此,在运用民间文化助推地方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模板可以套用,既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也要突显特色、创新思路,才能实现民间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民间文化助推乡村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助推乡村景观建设。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直观表现,也是乡村对外展示和推荐的重要窗口。我市广陈镇与上海金山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在最邻近处两地仅隔一座石板桥,名为山塘桥,并以此连接起了同名同姓的两个跨境村——山塘村。在这样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下,两地在充分保留老街、集市等民间文化景观的基础上,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成功携手打造“明月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探索走出一条长三角旅游合作的“平湖路径”。2021年以来,已吸引游客达到60万人次,景区收入达到5500万元。特别是“五一”期间,南北山塘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0.4亿元。
二是助推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只有产业的兴旺发达,才能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民间文化不仅是乡村旅游观光的重要资源,同时还具备产业发展的潜能和活力。做好文旅融合发展的文章,有助于打通乡村“美丽环境”、“美丽资源”向“美丽产业”发展的快车道,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向产业生产力的跨越升级。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开拓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平台。我市林埭镇以传承“九彩龙”、“摇快船”等非遗文化为元素,持续举办“龙文化艺术节”活动,推出“乡约林埭”文旅融合品牌攻略。特别是近年来以徐家埭村为阵地,将本土文化、棒球文化和乡村旅游巧妙结合,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民俗体验、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村级郊野乡园田园综合景区。在文旅产业的推动下,引导辖区内服装、箱包、软木等企业与棒球品牌合作,形成了一条具有高辨识度的本土棒球文化产业链。同时,带动村集体郊野乡园公司营业收入至今已超1000万元,带动周边农场营业收入超过850万元。
三是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思想基础和精神表现,对于农村地区的平安稳定具有深远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乡村形成了一套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经验体系,并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潜在的治理约束作用,例如乡规民约、村社宗祠、家风家训等等。在符合当代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发挥民间自治的作用,有助于形成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如我市曹桥街道石龙村以乡规民约为突破口,成功建立家庭旅馆“五星级”评创体系。该体系是基层对出租房屋管理的创新模式,即以村民为主体的自治组织,管理手段表现为“一约三书”,即乡规民约、告知书、自律书和承诺书。虽然此种自治体系没有实际的行政执法权力,但在道德约束和社会风气层面影响巨大,自治委员会出具的一星至五星出租房屋榜单,对于房屋的出租价值也是直接的参考。这一机制不仅在环境和治安等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也进一步压实了基层流动人员的动态管控,也让广大群众感受到自己才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更是文明乡风的受益者,真正让基层自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然,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为了避免同质化、过度化的发展,各地在运用民间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本土,保持民间文化的“地方性”特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运用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具备普遍通用的价值,也要继承好保护本土文化的使命。例如在当前美丽乡村、美丽城镇、文化名镇的打造中,既要兼顾建筑的美观性,也要突出本土特色元素,融入本地文化符号,以此避免新农村建设陷入“千村一面”的误区;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中,要善于挖掘本土历史资源,特别是要避免生搬硬套商业模式,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拓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二)与时俱进,激发民间文化的“创新性”活力 民间文化是历史传承的产物,但同时也具备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能力。但创新不等同于创造,在一些案例中,我们也不免发现“伪民俗”“假非遗”的现象,再或者将邻近地区的民间文化无缝“嫁接”到本地,由此出现了“依样画葫芦”的简单模仿,既失去了文化的神韵,又丧失了工作的先机。因此,在运用民间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时,更要注重民间文化的去伪存真,注重民间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真正赋予其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现实意义。
(三)放眼未来,注重民间文化的“持续性”发展 乡村的文化建设贵在坚持,只有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巩固养分、筑牢根基。因此,我们运用和选取民间文化资源要树立起长远的发展思路,并非一时一刻的简单套用和应付,而是要建立周期发展、长远谋划的工作目标,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和打磨,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本土文化品牌,打响本土文化名片。
综上所述,民间文化是乡村的宝贵资源,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我们想要充分激发乡村的活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发展模式,就必须充分尊重乡村的实际需求。通过创新运用民间文化的力量,增强政府的行政保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的发展要求,激发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情,让乡村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大事要事,真正走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注:在近期于我市举办的首届民间文化当代表达——“民间文化与县域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上,该文获得优秀论文奖。)
■ 曹桥街道办事处 陆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