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湖高级中学 许明观
常说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要辩证地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将得失看成终点者,难免会耿耿于怀、怨天尤人;将得失看成起点者,自将不止于现状、持续追求;将得失看成过程者,或许算是跳出了患得患失的思维漩涡,能够淡看人生。这是一般人们分析得失观境界的三种形态。
这第一种得失观实在有点不妥,因为其不但自我,而且短视,更不懂生活的辩证法。不是感到便宜占得太少,自我吃亏太多,就是从此消沉,止步不前。“小人长戚戚”说的恐怕就是这类境况。将自己的“得”建立在别人的“失”上,便难免要经常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来。因而是往往只想他人常失、自己常得的利己者,是一生都郁结于心的不快乐的庸人。
第二种是得之欣然、失之不憾的奋进者,是有作为的能人。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将人生看作马拉松长跑,不以一时的先后得失为终极目标,超越了是新的起点,落后了是追赶的动力。完成了一个周期,就开始下一段历程。得之欣然,失之不憾。如此周而复始,前行不断,以期取得人生的大满贯。他们将人生的得失起伏捋成一条相生相成的纵线,这次失去的,下次扳回来;这次得到的,下次争取再创新高。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时代的弄潮儿,因为不服输、不放弃,便有了勇往无前、长期主义的追寻,即使经历无数的失落、失败,也会赢得最终的成功。历史上许多人生与事业有成的创业家、改革家、政治家,他们的得失观或许也脱不开个人的名利功业,但社会财富的创造,甚至某段历史的推动,离不开这些励志者,他们百折不挠、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积极人生的榜样。
第三种为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觉悟者,可称之为贤人。有太多的人,创下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却同时失去了健康与快乐;获得了朝思暮想的权力与地位,却可能失去了友情与亲情。人生之得失,如天之昼夜、月之圆缺,本来就是一根指针的两个角度,一件事物的两个侧面,正反相对,阴阳相依,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存在。“失之东篱,收之桑榆”,贤人们从历史与现实的无数例证中读懂了人生哲学的真谛,也在无数得与失的磨难中懂得了“鱼与熊掌”的取舍,领悟了此消彼长、得失相依的生活哲理,因此达到了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取其必然、顺其自然的修为与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此境界者虽然定位于个人的处世态度,但显然比常人更看得深、悟得透。他们能跳出得失看得失,顺势为之而非刻意求之。他们知道得失是一对相辅相存的矛盾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以得便是失,失也便是得。譬如塞翁失马,得失之中,祸福相依,相互联系,相互衍生。要做到荣辱不惊、得失泰然,必然是真正的觉悟者,因为人生就是个有得有失的起伏过程,一旦寿终正寝,自是得失全无。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境界更高的得失观,那就是先人后己、舍己成仁的利他者,可谓之为圣人。这是超越了前面“终点、起点与过程”得失观的自我“内循环”的更高境界。应该来说,第二、第三种得失观已属能人、贤者的正能量范畴,前者富有积极入世、奋而有为之儒家情怀,后者蕴涵淡然处世、静而不争之道家心性,虽然架设的都是个人的人生哲学,但能做到积极进取与上善若水般的境界,已可算是芸芸众生中的翘楚与贤哲。而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圣者,则是在个人与百姓、与国家、与民族的得失相较中,能够毅然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甚至舍身成仁。他们的心中装满了一腔热血、家国情怀,超越了墨家的非攻与兼爱,在他人罹难之时,愿以一己之失成人之美;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愿以个人的牺牲换得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孔子评说“楚王失弓”,主张要有天下人胸怀。历史上无数的英雄,即使身死敌手,也要保全大义。扶贫干部黄文秀以生命铸就使命,扫雷英雄杜富国以血肉挡住危险——“燃尽了青春,把爱与希望种在无数人心中”、“你退后,让我来”是他们的誓言,也是他们舍己为人的得失观。“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舍家为国,扎根荒漠,不计个人名利,默默奉献一生,换来国家与民族的“站起来、富起来与强起来”。他们一生,于身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国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个人之失成全他人、国家与民族之得。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就是“侠”之大者。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于普通人而言,需要修身养心,不做工于心计、耽于名利的小人与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庸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即便不能达到圣人境界,也要努力做个宽以待人的贤人与勇于上进的常人。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于为政者尤为重要。要将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反之,贪一时之得失,必将铸永世之大错。每个掌权者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但要有奋发有为的进取心,要有静而不争的平常心,更要有先人后己、以身许国的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