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承载力的体现。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聚焦数字化转型,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为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加“数字化成色”:数字交通大脑(市交通运输局综合交通指挥中心),用数字赋能交通业务;城市公交“一站查”, 汇聚全市公交的实时信息;公路一键巡查,实现道路“抛洒滴漏”即时全域全时段数字化管控;治超非现场执法,实现全域全覆盖……在交通一体化、数字化、现代化发展中,金平湖的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民生向心力持续凝聚。
交通数字化转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以破解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场景为切入点,以建设跨部门跨层级改革集成应用为牵引,锚定总体目标和关键节点,全力提高交通运输领域科学化、精准化、协同化水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方卫东说,要为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高水平服务,更为全面推进金平湖新崛起提供强劲动力。
立足便捷化
打造客运服务智慧体系
走进位于市交通运输局内的数字交通大脑(局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各类交通资源数据分门别类,实时显示在大屏上,实现了数据的集成共享开放和随时随地抓取,方便了各项交通业务的开展。“我们深入挖掘公众出行需求,立足自驾出行、公交出行、特殊人群、公共场所等方面,聚焦‘城市农村客运线路、停车场实时余位’等多个典型改革场景,建设了数字交通大脑,即综合交通指挥中心。”综合交通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也是深化“浙里畅行”综合集成应用的一项举措。数字交通大脑(局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跨部门协同数据,共享开放了各类交通资源数据,在后台将其数字化、模型化,用数字赋能交通业务,实现了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依托大数据可视化挖掘工具,探查交通资源与业务数据间深层规律,助力人悦其行、物优其流,建立起了出行信息服务的良好生态。
为了化解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该局倾力打造了城市公交“一站查”,汇聚起了全市公交线路、站点、车辆实时到站动态和公共自行车点位、实时动态等信息,实现了信息查询便捷服务。与此同时,深化农村客运“便民行”,汇聚全市农村客运等线路、站点、车辆实时动态等信息,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出行等待时间长、体验感差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特殊人群启用了出租车电召一号通(95128)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24小时全天候打车出行服务,解决了老年人等一些不熟悉智能手机人群的交通出行困难。此外,经开客运站启用,我市首条旅游公交专线正式通车试运行,新建公交数字候车亭20个、公共自行车驿站34个等,极大地优化了公共交通体系,同时还加入了新型智慧站牌、语音播报等功能,方便了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使用。
在水上服务区建设方面,横塘桥水上服务区数字化建设工作被列入了2021年全省交通公共服务数字化提升行动第一批建设重点项目。通过相应的建设,如今的服务区内,监控、网络热点、智能快递柜、公共自行车驿站等数字化设备一应俱全,较好地满足了船员日常生活所需。在此基础之上,该局还持续深入推进水上服务区岸电工程建设,设置岸电设施23套,扫码支付即可通电使用。“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引入第三方船检,将第三方船检办公及检验地点就近设置在横塘桥服务区,实现船舶检验‘就近办’‘ 马上办’‘ 一次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持续对服务进行加码,提高办事人的满意度。此外,生活垃圾接收点及第三方船舶污染物接收船全面使用“船E行”系统,结合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了“船舶扫码填报送交污染物、接收单位与转运处置单位线上确认”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油污水接收船已完成安装计量装置,实现了港航船舶污水精准管控。同时,还加快建设港口粉尘在线监测等数字化场景应用。
在新埭内河公用码头,市交通运输局也探索开展了数字化建设,创新实施码头建设强村富民“众筹+”模式,迎来了嘉兴市交通运输局领导的多次调研,并得到了充分肯定,目前码头主体已完工。
聚焦科学化
构筑出行保障基础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对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新崛起之城、勇当共同富裕新崛起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卫东说。
市交通运输局将科技融入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取得了多项技术上的突破,使项目建设更为高效。在G228平湖段养护大中修工程建设中,高性能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和Ⅲ级高性能热熔反光型标线技术等两项“四新”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据介绍,与传统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相比,这两项“四新”技术具有提高养护效率、缩短养护时间、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以及低碳环保等一系列显著的优点。
消除农村公路桥梁安全隐患,保障群众出行安全,是市委、市政府密切关注的民生实事。为了使农村危桥改造提档升级,该局创新推出桥梁安全“三码联防”,即危桥改造五色码、桥梁生命安全码、桥梁信息档案码。三码联防联控,实现了桥梁全生命周期感知监测。尤其是农村危桥改建五色码,按颜色、年度分类展示,每个点位包含工程进度、计划完成时间等信息,监控视频接入,在线查看工程现场视频,实现了公路危旧桥梁改建提升科学化、养护规范化,推动了全市农村桥梁运行安全水平和服务品质明显提升。以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独山港大桥为试点,该局先行先试,投入200万元布设超限称重、震动感知、车流监测、伸缩缝位移监测等传感设备,实时感知桥梁健康状态。
为营造安全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该局聚焦道路“抛洒滴漏”污染路面等突出问题,探索“一键巡查”,实现道路“抛洒滴漏”即时全域全时段数字化管控。“国(省)县道公路不同于普通道路,‘抛洒滴漏’事后的清理打扫、可能对交通造成的影响,相关管理部门的处置成本很高。而且对于“抛洒滴漏”的取证追责较难,处罚较轻,一些司机存在侥幸心理。”综合交通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该局利用我市国(省)县道公路已建的177个视频点位数据,对于“抛洒滴漏”、道路破损等场景进行自动研判识别与预警,并将分析信息自动转入养护管理、执法应用、应急管理等闭环应用,及时发现,迅速处置,反馈结果。尤其在梅雨季节、台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一键巡查”提高了巡查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下一步,还将与我市‘感智汇’物联感知融合服务平台对接,充分共享全市视频监控、感知设备等,提升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该负责人说。
着眼高效化
完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
从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再到“一次都不跑”,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货车年审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市交通运输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数据多跑路”,提供货车年审“一次不用跑”服务2800件次,累计为广大货车司机节省行车里程4万公里,节省营运时间1900小时,节省交通费用16万余元,让办事群众感受到了极大的便利。
为了对超载车辆实现精准监管,该局积极探索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提升公路治超科学治理能力和水平,治超非现场执法多跨应用场景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我们建设的平朱公路、平兴公路、平廊公路等12条检测车道,目前已完成验收,等待启用。通过非现场执法设备设施系统性建设,我市已实现非现场执法全域全覆盖。”市交通运输执法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治超非现场执法已实现第一时间取证并锁定证据,并即时传导至数字交通综合指挥中心。后期,还将进一步打破数据行业壁垒,实现交通运输部门、交警部门对违法信息的采集互补,进一步降低超限超载率。
为提升危货运输行业本质安全,我市的“浙运安全码”已正式运行,实现了危货运输企业驾驶员亮码上岗。“浙运安全码”主要是以驾驶员从业资质为基础,综合分析驾驶员的驾驶作业行为,生成蓝、黄、红三色码,直观展示安全风险等级。“如驾驶员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超速、疲劳驾驶或超范围经营等违规行为,‘浙运安全码’会进行相应扣分,累积达到一定分值后‘浙运安全码’颜色就会变化,实现安全隐患的事前预警。”市交通运输局运输安全科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今年8月下旬“浙运安全码”入驻浙政钉业务协同平台后,车、人、企业、货物等信息执法人员实现了“一键查”,让执法监管搭上数字化2.0的快车道。同时,也减少了运输途中的不合规行车隐患,提高了一线执法人员的执法效率。
■记者 石晓晨 通讯员 周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