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雨婷 石晓晨
本报讯 “从隧道走速度果然很快,这一眨眼的工夫,已经从陆维钊书画院到水洞埭了。”“是啊,这才不到2分钟呢,已经从城南到城北了。”“这双向四车道建得宽阔又大气,以后再也不用怕堵车了。”……一路畅行,一路惊喜。昨天,在历经591个昼夜的紧张施工后,平湖首条城市隧道——建国路隧道及建国路正式建成通车,首次参与体验的平湖市民对此连连点赞。
建国路,是平湖人民心中的青春和回忆。新华书店、平湖饭店等都曾是这条路上的热门“打卡地”,建国路也因此成为了平湖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老城区有机更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又因周边建筑拆除、路面宽度有限等因素,建国路的通行功能逐渐弱化,成为了南北向交通的一个瓶颈。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许,市委、市政府于去年3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建国路隧道。在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之下,建国路隧道首次探索地下空间与市政工程综合开发利用,满足平湖的多方诉求。从北向南,由环城北路至新桥港桥,全程1189米的路程中隧道占了1010米,而在这条隧道中也充满了惊喜。双层双室设计的主体结构,让它承载了更多功能:负二层的双向四车道为车行快速路,负一层的3个独立的地下停车库可容纳219辆车同时停放。同时,隧道与文化艺术广场、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增祥里地块的地下车库相连并同步开发投入使用……“建国路是我们老平湖人心中的情结,如今它不仅重新通车,而且比以前建得更好、更宽阔,不仅从南到北通行更快了,而且还能从这条路上看到南河头的历史和底蕴,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崔红是土生土长的平湖人,出生在南河头的她见证了建国路的岁月变迁,曾经她因建国路的“狭窄拥堵”而无奈失落,如今更因建国路的新姿态而兴奋。
“建国路隧道的建成有效优化了交通组织,进一步打通了平湖市区南北向‘经络’,疏通了城市‘内循环’。同时,也保留了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肌理,缓解了城区停车压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充分体现了我们‘匠心营城、品质筑城’的初心和使命。”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慧刚说。其实在建国路隧道成功建成通车的背后,不乏艰辛和挑战。整个工程时间紧、标准高、任务重,基坑开挖深度深、长度长,周边建筑保护难度大,新冠肺炎疫情、台风天等不利因素不时影响等,都是工程所必须要面对和克服的。“因为规划方案评审等原因,我们比原定计划延后了6个月开工,如今提前80余天建成通车,这中间我们压缩了9个月的工期。”中铁隧道局建国路隧道工程项目经理部常务项目经理李箫道出了项目建设的艰辛始末,建国路隧道沿路又涉及县后底、解放路、人民路等5个路口及市河、南城河等3条河道,如何既保持周边安全又确保道路东西向通行,对施工方也提出了挑战。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建国路隧道工程项目在建设中一方面增加资源,包括人力、物力等投入,在主体结构施工中从原本的2个工作面扩展到了6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另一方面,在不影响周边的情况下,在对地连墙维护结构等低噪音工序采取24小时连续作业,全面提升了建设进程。同时,工程的施工技术也是一大难点。“解放路到勤俭路周边的老房子距离深基坑开挖出的平均距离只有3米,而我们基坑开挖的深度有13米,如何既保护好古建筑又完成目标任务是一大难点。”李箫说,于是他们多方谋划考虑,建设地连墙维护结构以在基坑四周建起“保护罩”来降低开挖风险。同时,通过地下水位控制来克服平湖地下水位高的这一特点,最终在第三方的全程检测之下,整个建设过程未出现超规范标准的裂缝、沉降等问题,为平湖城市南北两区建立起了一条安全又靓丽的城市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