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图景,是平湖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
水清岸绿的背后,凝聚着平湖水务人的努力拼搏与付出。我市污水处理工程自2001年启动至今20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随着2013年浙江省“五水共治”目标要求的提出、2015年国家“水十条”的颁布,市水务集团以固本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抓项目、强管理、重运维、促发展,不断拓展污水管网覆盖面,持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力为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河道贡献水务力量,努力提升平湖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水务集团争当治污“排头兵”,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今年,水务集团获得嘉兴市生态治理工作成绩突出集体“集体嘉奖”,水务集团下属单位污水公司获评“十三五”期间美丽平湖建设先进集体。
智慧水务,向运维管理要效益
污水治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水务集团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污水管网建设、东西片污水连通工程等项目,在全市建成一、二级污水主管网910公里、三级管网2308.07公里,建成泵站67座,基本实现了污水管网从城市到农村的全覆盖,并构建了西片和东片两大相对独立又互为连通的污水处理分区。
“目前我们的污水管网数字化管控平台正在稳步运营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平台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来知晓来水的水质,一方面从源头上节约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入网企业的污水管理,可以说是双赢之举。”市水务集团下属污水公司副经理程晓告诉记者。污水管网数字化管控平台完善了污水管网水质在线监测,该项目是水务数字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实践运用。通过水质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信息,提升水质超标排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管理效率。下一步,水务集团还要将水质监控的子平台接入原来的污水自动化管控平台,实现更准确、更全方位的污水管控。
与此同时,水务集团试点污水管线排气阀智能化管控,选取了东西片污水连通线上前后两台排气阀,安装排气阀远程监测系统。对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运行信息通过GPS模块传送至中控室平台,现场通过太阳能板供电,以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对出现的异常状态能及时发出警报,具备对排气状态、水体泄漏、水压水位水温等实时监测,实现了对排气阀的全球定位,远程终端监测。提升污水管网管容、提高排水效率,减少泵站的电力消耗、避免金属部件被腐蚀,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开创了我市污水管线排气阀智能化管控的先河。
全省首例,向改革创新求发展
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我市水环境科学治理、精准治理、依法治理,去年在我市市控断面及主干河道设置55个自动水质监测站,第一时间掌握河道水质变化,这在我省尚属首例,在全国也具有先锋和改革示范效应。同时,也标志着全市地表水监测预警能力取得跨越式发展。
在平湖市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盐平塘古横桥微型站,一台台仪器设备“各司其职”,有序运行。“过去,河道水质检测大量通过人工采样、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工程量大,也很难反映水质实时情况。”水务集团河道水质监测站运维负责人沈利强说。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突破传统人工检测的繁琐程序,是反映河道水质情况的“晴雨表”。在实际运用中,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可实现对市控监测断面及主河道周边污染物浓度24小时在线监测,其中五参数每小时检测一次,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等参数每4小时检测一次。同时,还会对相关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并将河道水质分析数据同步至平湖市水质在线监测平台,各镇街道及水务集团、生态环境部门、治水办等均可登录平台查看河道水质分析数据,一旦发现水质异常或者有污染物,可第一时间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保证水环境质量,也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打赢“碧水保卫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攻坚破难,为全域治污加砝码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有效提升农村居住环境、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自今年4月底以来,水务集团按照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压实工作责任,因地制宜、制订计划、紧密部署,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纳厂工程。
水务集团派出技术人员,对各镇街道农村生活污水施工图设计进行技术指导,联合新埭、当湖、林埭、广陈等镇街道开展施工图会审。“最近,新埭镇星光村田圩自然村落保留点督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果。”水务集团下属子公司三联安装公司排水工程科科长富建国说,“作为全市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试点样板工程,星光村田圩自然村落保留点共计74户,新建管网PE100、PE200无压力埋地管4167米,接户PVC-U管1659米,砌筑污水井284座,新建化粪池30座,建设污水提升泵3座。”
治理城市污水,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百姓民生。水务集团将以污水管网的新建、改造和提升,东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二期清排提标)工程、三期扩建工程,平湖市西片污水引流工程,以及西片工业污水输送专线等重大项目为着力点,不断夯实排水基础设施,全面加强设施运行管理,进一步提升全市污水管网收集、运维、处置能力,争当生态环境建设排头兵,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 戴绯绯 通讯员 陶 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