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国强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看孩子们嬉笑打闹,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韩家埭,顿觉一晃已过去了五十多年。就抽空特地去了那里及周边,虽已面目全非,但依稀可寻找到当年的一些踪迹。
韩家埭位于市中心人民西路上,在著名景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湖第一桥南侧,现由韩家埭商城和新村组成。东邻万安桥至人民西路二号桥的一条小河,南起人民西路,西至市河,北邻西小街。
韩家埭周边纵横交错的小河,迂回曲折的深巷、狭弄、小桥及绿树掩映的长廊和凉亭,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
我的童年时期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韩家埭处在县城的西南角边缘,南北走向,长百余米。东邻万安桥至西杨家桥间小河的河滩,西接蔬果社蔬菜地至市河。西南方向就是农村了,北接安吉弄。假期或空闲时间,我们时常结伴去周边玩耍。
安吉弄随着拆建而消失,韩家埭则一分为二,与朝南埭之间的,便是人民西路。
我家虽早已搬离,但每次路过韩家埭,都会想起在那里度过的无忧无虑和充满欢乐的童年时光,故对那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与眷恋。
然而,承载着小城历史文化的小巷弄堂,在城市建设改造拆迁进程中,正逐渐地消失,后起的建筑物虽大都建造一新,但曾经童年生活过的地方,留下的已仅仅是对往昔的记忆了。
那时,从我家去城里上小学,则必须先经过韩家埭北面的安吉弄。安吉弄也是南北向,巷长约百米,宽约4米,安吉弄的北口就是著名的当湖第一桥。西侧有一个石库门,里面有长石板铺成的天井,周围是二层砖木结构老房子,那就是我当年曾就读一二年级的万安桥小学。近些年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不断推进,安吉弄已被拆除而消失(现为韩家埭商城二号楼位置)。记得那时弄内及西侧民居大多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清末民初建筑,粉墙黛瓦,颇具江南水乡风格。沿河的人家,后门都有河埠头,由房屋间狭小的弄堂通往河边踏渡头。如时间能停止,真希望再走一趟这青石板小巷,享受那份静谧的时光。
韩家埭沿河的一些建筑都以二层砖木结构为主,而后面有几栋大户人家,基本都建于民清时期,有防风火的高高的马头墙,一看就是豪宅。那里有用长条石板铺成的天井,房屋间连接着长弄和过道,小时候我们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或听大人们讲鬼怪故事,基本也都在那里。
那个年代,很惊讶那些很有些年头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的外墙,常会长出许多绿色长藤植物,夏天里满目葱翠。而古旧老屋子的木门窗在开启关闭时,时常会发出“吱噶吱噶”的现在想来很有历史感的声响。
在生活物资和食品匮乏的年代,居民日用品大都配给制凭票供应,棉布、粮油、豆制品、猪肉等都要使用票证。记得为了凭票九分钱买三块豆腐,则要起个大早去排队才能买到。
西门大街孟家桥东堍有个豆制品店铺,许多次,我一大早就去排队,看着老板很吃力地推或拉着装满豆制品的铁管平板人力车,从大街上糖饼桥头豆制品厂拉到店里。队伍里有几个大人会帮他把装豆腐的木架板搬到店里柜台上,而懂得感激的老板也会把豆制品优先卖给他们。
我记得有一次早晨起床晚了,又走了二十来分钟才到店铺门口,排在队伍最后面,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了,可豆腐已经卖完了。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到家里,当然免不了受到大人的一顿训斥……
从万安桥至西杨家桥之间有一条小河浜,宽约十米,河水随着潮汐而涨落。除雨季外,河水常年清澈见底,河底的水草和游动的鱼儿一目了然。居民们都是在小河踏渡边淘米、洗菜、洗衣服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
到了夏天的午后,小河则成了小孩们的天然泳池和乐园。从踏渡台阶上跳入河中,溅起好大浪花,同伴们一起在水里不知疲倦地相互追逐嬉戏,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暑假里往往会在大热天去小河地河滩边缘或踏渡台阶边,拿着自制的用旧海绵拖鞋剪成的海绵小圆粒作为浮子,穿在细线上,线的一端挂着用缝纫针经火烧红后弯成的钩子,另一端绑在竹竿上作为钓具。钩上饵料只是用手拍到的苍蝇、潮湿泥土里挖出的蚯蚓或米饭粒,钓着鳑鲏、鲫鱼和浮在水面的鲹鲦。如果运气好的话,可钓上来好几十条鲹鲦鱼。
油爆鲹鲦,在那个菜油凭票供应的年代,是很难吃到的美味菜肴。
小河踏渡浸到水的台阶或河滩边的水下,往往会吸附着很多螺蛳,用手去摸上一会儿就是一盆,回家剪去螺蛳屁股,再放养二三天,如果水面滴上几滴菜油,则更容易将螺蛳体内的杂物和繁殖期的小螺蛳释放或养出来。锅烧热后用菜油将螺蛳爆炒一下,放入豆瓣酱、姜末和葱花进行烹饪,一盆美味的酱爆螺蛳,就这样出炉了,相当的美味。
小蝌蚪大量繁殖的季节里,捉上几十条带回家,养在盆里。记得经常换换水和捞一些绿浮萍喂食,精心地饲养之下,看着它们慢慢长大,那时是童年的一大乐趣!
家旁边有个竹林,那也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当然也是长见识的地方。每到春天,几乎无处不在的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头顶缀有黄色穗子的帽子,带着晨露纷纷破土而出。我不时会去竹林与茁壮成长的新竹子比一下高低,看着它节节长高,与其它竹子融合起来成为越来越茂盛的一片苍翠竹林。
在竹园里纳凉,时常可听到叫蝈蝈、知了悠扬悦耳的鸣叫声。
偶尔在炎热的中午,我们冒着酷暑去竹林或爬到树上去捕捉知了。将抓捕到的知了放入小竹笼里,挂在房前屋后,聆听那时而尖利时而委婉动人的叫声,心里会生起一种成就感,当然更多的是一种喜悦的心情。
那时蔬果社的菜地里种植着原生态的自然生长的蔬菜,有翠绿爽口的黄瓜、从淡绿色到成熟期时变得红彤彤的番茄、体大浑圆的冬瓜以及挂满枝头的豇豆……
每到夏天,家家房前屋后或天井,用粗硬的竹条在四周竖起并相互固定,就搭起了一个顶棚,中间用绳索或铁丝按一定间距掤紧,使其能承受一定重量,便于爬藤作物生长。常种植一些丝瓜或杜瓜,而且还可在棚下纳凉,而当顶棚挂满长条丝瓜或绿油油的杜瓜时,会有一种成就感。生长初期的丝瓜可作蔬菜食用,成熟了的丝瓜筋是一种中药材,也可用于洗碗。而杜瓜进入成熟期,状似金黄色的小球挂满整个棚子,更有着一种丰收的喜悦。杜瓜的外壳也是一种良好的中药材,瓜子更是一种美味的休闲食品。
然而记忆最深的还是在夏季大热天的晚上,大家闲坐在屋前的竹椅子上,摇着扇子乘着凉,到差不多时候,从井里提上来经天然冰镇的大西爪,看着大人有条不紊地用刀将西瓜切开,垂涎欲滴的我们,猛地啃上一口,感觉真是透心的凉快。
那时邻里间见面都会相互热情地招呼,很是和睦。几个小伙伴,夜晚搬只凳子围坐在老房子的天井里,全神贯注地聆听老人讲聊斋故事。讲到骇人处,伙伴们会露出一脸惊恐、害怕而又严肃的样子,那神情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时放学回家则先将作业做完,如果碰到难做的题,只能拖到晚上在白炽灯下继续了,因为不完成作业是没法去外面玩的。那时候最喜欢看的小人书是《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小兵张嘎》和《雷锋》等。
在弄堂、过道或天井里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往往会玩到晚上,待满头大汗地回到家里,遭到的肯定是大人的一顿严厉训斥。
那时玩的项目可多了,属于男孩子们的,有抽陀螺、打玻璃弹珠、弹弓以及玩烟壳、扳夹夹、打铁板、滚铁环、飞洋片、斗蟋蟀、纸折飞机、放风筝、吹肥皂泡、捏泥人等等,而女孩则是载灰子、跳橡皮筋、锡毽子和跳格子等。男女小伙伴也会在一起玩挑绷绷等等,欢乐的童年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载灰子与锡毽子是小时候女孩子钟爱的游戏,而灰子和毽子她们往往会自己动手或请求大人来制作。一只手向上抛起灰子,在抛起的一刹那,另一只手在桌面迅速完成造型或排列;踢毽子时则双脚左右开弓踢出花样,当然还要看谁踢更高。
灰子用的布袋是用棉布按所做尺寸裁剪好后再进行手工缝制,尔后往布袋里面充填上米粒或砂子,为了结实也为了不让里面装的不外漏,四周针脚缝得既小又密。毽子的材料是用公鸡或鸭子的羽毛,用三根均匀地捆绑在一起,下面除用纽扣外还包裹几层棉布固定住,好让羽毛重心朝上能竖起。那些游戏用的玩具,往往就是这样制作完成的。
寒暑假小伙伴常欢聚一起玩耍打闹嬉戏,度过了不少愉快欢乐的时光。
那时小街上或弄堂里,不时会听到小商小贩挑着货郎担叫卖的吆喝声,鹅毛、鸭毛、甲鱼壳等等,都可用来换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而斩白糖、绕小糖则是小孩最喜欢吃的零食。
会修理有手艺活的生意人则吆喝着揽活,比如那时有修坏的棕绷、洋伞以及磨剪子戗菜刀和修盆补缸等。
小时候能吃到几分钱一支的棒冰,一两角钱一瓶汽水和用废旧物品换来的麦芽饴糖等则是莫大的享受。
由于居住条件限制,那时自来水管道还没有接到每家每户,往往几十户人家合用一个水龙头,还须有专人来管理。有时调皮的同伴会手摇着挂有铁锁的水龙头将其打开玩酷,往往会受到管理员婶婶追赶和严厉的斥责声。记得那时一角钱可买六桶水,接水后拎着满桶水走回家,往往会不小心溅湿裤脚管和鞋子。
记得那个管理公用水龙头的婶婶家是住在河边的,她一只手好像有点残疾,只见她时常拎着一个存放水票的小木箱子,去挂在水龙头的边上。我们去拎水的时候,会把水票放进木箱子里。婶婶的老公喜欢喝酒,每到傍晚就煞有介事地摆出一只小木凳,弄几个小菜有滋有味地喝上几两。而此时的婶婶则拿着装满鸭子食物(糟糠或切碎的草料)的盆子,并把盆子敲得叮当作响,嘴里还喊着“啊,咧咧咧,咧咧咧”的有节奏的呼叫声,很灵光地把鸭子们呼叫上岸。知道他们家养的鸭多,初春时左邻右舍就会到他们家里去买些鸭蛋,回家后用盐腌制,到夏天就能吃到冒着油的咸鸭蛋。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餐桌上能有咸鸭蛋,差不多已经是奢望了,因而对这些都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
韩家埭的往事里满载着的是童年趣事,无论已过去多少年,在自己一生的记忆里,都永远无法抹去。
背起书包行走在石板路幽静的小巷,玩着童年有趣的游戏,聆听悦耳的知了声,垂钓着清澈河水里游动的小鱼儿,摸着水下的螺蛳,这些都历历在目,并不时在脑海里浮现。
节节长高的春笋,自然生长的蔬菜瓜果,顶棚挂着的丝瓜,井里提上来的西瓜……虽那时食品缺乏,但大都是无污染环境下自然生长的。
在小河踏渡边洗菜、洗衣服的大人,赶鸭子上岸、管水龙头的婶婶,吃力地拉着装满豆制品的铁管平板人力车的店老板……他们的身影时常在脑海里浮现。
邻里间的热情友好,伙伴间的打闹、嬉戏和玩耍都充满了无比的欢乐。
韩家埭曾经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美好回忆。童年曾经拥有的那份无忧无虑和快乐,将使一个人回望的目光清澈而悠长。
《故园寻梦》(油画) 姚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