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论苑

“教”“师”“节”之思

■ 当湖高级中学 许明观

1981年参加教育工作,四年后即迎来了人生第一个教师节,今年则应该是我在职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一生从教,于退休前夕,突然想重新审视“教师节”这三字的内涵与意义。

教师之“教”

“教”这个字,《说文》是这样解释的:教,敎,从孝(爻、子)从攵(攴),上所施、下所效也。通俗的讲法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这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但所“教”内容不同境界自然也是不同的。

一是照本宣科教知识。这样的“教”只是知识的二传手,是转播,是只会复制前人知识粘贴给学生的教书匠而已。入职之初,往往以为只要知识渊博就可以教好书了。旁征博引,舌灿莲花,把课本知识讲得天花乱坠,以为就是传授有方。殊不知学生听得有趣,忘得干脆,所以,这只是一种起点之“教”。

二是重视能力教智慧。时代与文明需要不断发展,概念化的知识仅是外部现象与规律的归纳和总结,而智慧才是运用这些客观信息与规律的能力。“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等于“我”,而是要大于“我”;不是为了知晓过往,而是为了创造未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回归本质教做人。育人也是“教”,而且是最本质的“教”,所以教书育人是“教”的双重任务,两条腿走路才是成为好教师的必由之路。教师有经师、人师之分,《后汉纪》“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即此之谓也。“教”是一种动态的价值指向与引导过程。努力实现成人与成才教育的完美统一,才算是达到了教的高境界。许多老教师都有这样的体悟:学生毕业后最念念不忘的是你的人格魅力——在许多的不经意间你曾影响与推动了他的成长。

“教”有另一种写法,从學从攴。教以学为斆,同效。言是传,身是教。因此,身体力行是教,以身作则是教,正身明法是教,上行下斆是教。《礼记》也说“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以学为旨,所以那个叫佐藤学的日本学者说得颇有道理:教师不但要是“教的专家”,同时也必须成为“学的专家”。教从学出发,才算是悟得了教的真谛。

教师之“师”

其实,“师”最初与管理秩序的部队有关,从垖从匝,以垖作包围。后来演化为“教导所有人和平文明”的人。顾野王《玉篇》说:师者,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称也。《礼记·文王世子》也说:师也者,敎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于是“师”字又引申为榜样、楷模,“为人师表”一词就应运而生。当然,最耳熟能详的定义当属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说。

参考美国学者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我也将教师的生涯成长分为学习模仿、发展提高与探索突破三个阶段或层次,可以分别称作职初教师、熟手教师与名优教师。但要明白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非随着年轮的增长自然就能完成三个阶段的人生演绎,许多人可能止步于第二阶段直至终老,我把第二阶段称为“熟手教师”而不是成熟教师,是因为这“熟手教师”的群体中也可以分流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继续奋进,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一种是停止了自我的专业成长,“老教师”的“老”字只体现在年龄与资历上,所以他至多是经验型教师。只有少数与时俱进、不断探求的教师才会突破自我成长的高原期,成为专家型教师。

我想,教师专业成长犹如登山,从山脚到山坡再到山峰,一生都需要不停攀登。那些被职业倦怠消磨了雄心的人,爬至山腰即此驻足,然后便空度余生,所以他们并没有自我探索突破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即将走完教师生涯的漫漫长路,也扪心自问:我在何处?仰望山峰,不禁默然。

教师之“节”

辞典对“节”字有诸多的含义解说,但教师之“节”显然就是一种庆祝与纪念日。对于“教师节”,许多人也有不同阶段的认识。

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绝大多数教师欣喜万分,充满了一种教书人久违的职业自豪感。是啊,当时还没有哪个行业与群体国家专门为之定“节”的。本来也就是360行中的一行,突然被凸显了出来;每到节日前夕,政府领导会莅临走访,物质上不能有大改变,“尊师重教”的满足感先从自己心中油然生起。

后来,节过得多了,有人也就渐渐失了新鲜感。有时觉得教师也就是一种普通职业,无需形式上的美颜与拔高。淡然之后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怪想法:是不是现实中需要保护的群体才要人为地设立节日以示重视,譬如妇女儿童与老人,譬如护士医生还有记者等。因了这些奇思怪想的干扰,有时候在程式化的节日里还真有点五味杂陈了。

其实,无论什么职业,只要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譬如教师,教好书,育好人,就是不辜负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做了最好的自己。安贫乐道,本色人生,就是价值体现;荣辱得失,甜酸苦辣,都是人生财富。至于节日的设立,那是国家对教育战略的重视,对尊师重教的倡导,于时代文明进程有利。查看资料,全世界有上百个国家都设有教师节,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国家的教师在以不同的形式“过节”。职业幸福需要有一种触发点,教师职业也不例外。

我想起十几年前一位同仁退休前所上最后一课时的结语:我将告别语文教学,但不会告别语文;我将告别教师岗位,但不会告别教师;我将告别学校,但永远不会告别教育——无奈而又不失洒脱,遗憾而又饱含坚韧,平凡而又近乎经典。

我也似乎有了如他当时那般的万千感受:事业的意义有时候居然需要用一生去思考与追寻。我想,每个个体的教师生涯总有终结之时,而教育事业必将永恒。

2021-09-08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54063.html 1 3 “教”“师”“节”之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