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深一度 民生共享

从强一村到强村村 让村级经济强起来

从2003年的负债70多万元到去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02万元,从“声名远播”的经济薄弱村到平湖首个千万级富裕村,在钟埭街道沈家弄村可以看到,一个贫困村在插上“飞地抱团”翅膀后的涅槃重生。

2005年,沈家弄村借着村部新建的契机,建了一幢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3层建筑。“除了三楼是自用的办公区域外,我们将一楼建为门面、二楼建为厂房用于出租,2006年建成启用后的第一年租金就收到了20多万元。”沈家弄村党委书记孙国强对这个数据印象深刻,因为这几乎是那时村里全部的收入。这也是我市“飞地抱团”1.0版本的成功实践,原来早在2006年,我市就启动实施“强村计划”,将政策和资源给到村,鼓励村级组织探索发展物业经济,沈家弄村就是其中的先行者。随后,在村级农贸市场、新农村小区中建设门面房,盘活房产、土地等闲置资源来建设厂房……尝到了物业经济甜头之后的沈家弄村,村级物业经济的版图也不断扩大。

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才是富。从输血到造血,“飞地抱团”1.0版的成功实践让共同富裕走向现实。2009年,我市推出了“强村计划”2.0版,改“单打独斗”为“镇域抱团”。“我们街道五个村率先在钟埭集镇联建了农贸市场,每村投资200万元,第二年就拿到了35万元租金收益。”孙国强说,随后从镇级四村联建钟溪商贸城项目到与其他镇街道的15个经济薄弱村在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投资建设德国产业园标准厂房、参与全市54村联建“飞地抱团”项目和36村联建平湖智创园(一期)项目……从村走向镇,迈向全市;从以村为单位发展物业经济的1.0版,到镇域联建发展优质物业的2.0版,再到跨镇街道在市级优质平台建设高标准物业项目和创业创新平台的3.0版,沈家弄村的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我们村现在参与‘飞地抱团’的年收益有近600万元。”孙国强说,作为全市参与抱团项目最多、年收益最高的村,沈家弄村在2018年成为全市首个村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了1119.5万元。

“飞地抱团”的秘诀在于让有限的土地指标等资源“飞”到平台等级更高、价值体现更充分的媒介,变“输血”为“活血”,“抱团”经济薄弱村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持续增收的新路子。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一些位置偏僻、资源匮乏、增收渠道有限的村也添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我们村位置不算优越,原先是平湖养猪最多的村,在生猪退养后,没有其他产业发展,增收致富一下子成了无源之水。”孔家堰村党总支书记张雪明说,苦恼之际,“飞地抱团”3.0版本“忽如一夜春风来”。2016年,孔家堰村也和其他薄弱村一样把零星的建设用地指标,“飞”到平湖经开建标准厂房,以用地指标置换,折算资金入股,既解决了先发地区缓解用地紧缺的窘境,也让薄弱村每年获得不菲的分红。在多次参与街道和市平台的“飞地抱团”项目后,孔家堰村从2019年起每年村集体经济始终保持在200万元以上,其中80%都来源于“飞地抱团”。村里鼓足了腰包,村民的生活品质也更高了: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村中道路的“亮化”工程也提上了日程……“以前我们‘缝缝补补过三年’,现在有钱了,我们也有能力让村民享受更好更舒适的生活。”张雪明这话说的很有底气。

孔家堰村是我市经济薄弱村强村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市已建成强村3.0版项目6个,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490万元、平均每村59.87万元;2018年所有村经常性收入全部突破100万元大关,共同富裕在平湖基层高歌猛进。

2021-08-2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50345.html 1 3 从强一村到强村村 让村级经济强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