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以全省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在前期独山港镇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镇内控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全省乡镇内控体系建设2.0版。一季度,全市所有镇街道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均上线试运行,6月底所有项目通过验收,实现乡镇内控信息化全覆盖。
定位高起点,打造“独山港样板”
2019年,我市启动独山港镇内控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全省乡镇内控体系建设“独山港样板”,高质量建成了以“制度全覆盖、执行全过程、控制全方位”为核心的“三全”内控管理新体系。
实现经济活动内控制度全覆盖。着重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职责制衡等方面,对全镇经济活动的内控制度进行全方位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修订中,突出把握内控制度的全面性、预算管理的龙头性、风险控制的重点性,以及岗位职责的制衡性,形成了以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六大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为主体,既符合经济活动管理要求,又能防控经济活动风险的“6+X”“阳光内控”制度体系。
实现内控制度监管执行全过程。在全面梳理和修订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将信息化作为内控制度实施与落地的实现途径,以资金管控为主线,通过建设内控信息系统,把所有“6+X”“阳光内控”制度全面内嵌到内控信息系统中,同时嵌入了120多条规则标准和600多种提醒,做到了制度流程化、流程标准化、标准常态化“三化融合”。通过对内控制度信息化落地,人民政府、事业综合服务中心、3个下属学校、6个社区全部实现经费申报、采购监管、合同审批、报销审核、日常监管等流程之间的链式控制,打通财务工作、业务工作间信息流转渠道,实现内控制度的全业务、全流程执行和全平台、全过程监管。
实现内部风险管理控制全方位。一是通过制度内嵌,由人为控制转向系统控制,让规则制度牢牢把控办事流程的全过程,变“人控”为“机控”,有效解决制度执行“落地难”问题,从源头避免因个人不重视制度,或业务不熟悉、政策理解有误导致的违规问题。二是通过业务关联,由财务控制转向全过程控制,有效解决财务业务“两张皮”问题,同时实现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痕迹化管理,使内控管理岗位责任可追溯,监督检查全过程。三是通过职责分工,由个别控制转向全员控制,有效解决内部风险“管控差”问题,经济活动内控风险明显减少,财政部门防控压力明显减轻。
建设高标准,形成“平湖经验”
去年下半年,我市全面铺开乡镇内控信息化建设,形成镇街道内控建设“平湖方案”。截至今年6月,全市8个镇街道内控体系共完成各类审批单据37034件,直接报销金额80.02亿元;退回不合规单据366件,退回金额5.05亿元。审批效率上,由原来的一周左右提速到现在的3天以内。
精心设计方案。一是明确建设内容。明确镇街道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包括内控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咨询服务两项内容。同时,以独山港镇为模板,满足镇街道个性化需求,并实现与浙政钉移动应用的衔接。二是明确范围时限。明确除试点的独山港镇以外,辖区其他7个镇街道同步推进,实现镇街道内控体系建设全覆盖。建设时间上,本着从速从快和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自去年8月开始启动,到今年6月全部验收。三是明确奖补政策。对完成内控体系建设、六大经济活动业务系统上线并平稳开展的镇街道,市财政分别给予20万元的资金补助。
严控建设标准。一是细化项目清单。做细采购需求,按模块列明具体功能需求,并结合镇街道实际,提出个性化需求。二是严格招标投标。精心设计采购方案,严格执行采购程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一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本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现优质优价。三是强化项目监管。项目开展前,先行招标项目监理,由监理公司介入项目全流程。做好“四控”和“三管”: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变更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
形成推进合力。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分管副市长专门批示,要求总结独山港镇经验,加快全市推广。省财政厅和嘉兴市财政局多次来平调研指导、鼓励支持;平湖市财政局分管领导全过程参与内控体系建设。二是镇街积极参与。各镇街道积极发挥主体作用。镇街道镇长(主任)高度重视内控体系建设,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参与内控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各镇街道财政办作为职能单位,发挥了总牵头、总协调和总联络的作用;试点的独山港镇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和导向作用。三是部门大力协同。市审计局在乡镇预算审计时,对独山港镇内控体系建设的做法专门提出审计建议,并得到常务副市长批示。市纪委全过程参加独山港镇试点启动、全市面上推广动员和项目验收总结,并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对内控体系建设进行宣传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