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交通先行。加快农村危旧桥梁改建事关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基层党委、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为民办实事的落脚点。农村危旧桥梁改建提升工作被列入我市2021年“初心行动”和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成立专班,全力以赴做好此项工作,助推共同富裕新实践。
成立专班 摸清底数
“混凝土裂缝、上下部结构常见病害、桥面伸缩装置病害、混凝土骨料问题、独柱式结构稳定性问题该如何处理?”“如何维修加固桥梁?”“日常检查和养护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为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桥梁改建提升工作,加强全市桥梁安全管理,近期市交通运输局专门组织召开农村危旧桥梁病害识别和处置培训会,还特邀上海同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专家作专题讲解。
“除了开展培训,我们还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内部工作专班,专班成员包括局总工程师、系统内工程技术骨干、镇街道分管领导、镇街道项目负责人等。”市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胡国华说。目前,市交通运输局已召开专班工作会议7次,有效促进了摸底排查、计划编制、方案制订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工作专班成立后,市交通运输局立即开展全面排查,掌握危旧桥梁的状况。“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气,特别害怕滑落到桥下,有些老人小孩都不敢过桥,希望能把桥赶紧修好。”曹桥街道一位沈姓的村民对前来排查隐患的工作人员说。从去年10月起,市交通运输局就编制了农村危旧桥梁排摸调查表和排查指导说明,与各镇街道联合排查复核,确定了市域内现有农村危旧桥梁409座。经统计分析后发现,有部分桥梁建于上世纪70年代,结构形式大多为拱桥;部分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结构多为多孔板梁桥;还有些建于本世纪初,结构形式为空心板梁桥。这些桥梁有些已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有些限于当时的条件,建设的标准低,承载能力、宽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交通需求,有些桥梁栏杆形式简单,存在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因地制宜 制订方案
“造型多样、各领风骚”,是早年间对平湖桥梁的形容,而当年的“便民桥”却成了现在的“危险桥”。在前期排摸中,工作人员发现由于每座桥梁的周边环境制约因素、政策处理等情况的不同,桥梁建设牵涉面广,统筹兼顾难度较大。特别是跨航道桥梁,牵涉水陆两路交通,关乎船舶、车辆及行人的出行安全。
“为更有效地对危桥进行改造,我们完成了《平湖市农村危旧桥梁改建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起草工作,并征求了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意见。”胡国华说,交通运输部门将严格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科学管理,集约建设、区域实施,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的原则,落实市、镇街道两级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大市、镇街道两级公共财政投入,注重发挥村集体组织的主动性。同时,精准研判农村危旧桥梁病害、病因及处置对策、措施,分类别、分区域、分桥型制订改造方案,确保能利用的不拆除、能修复的不重建。此外,该局还创新实施模式,积极推进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村危旧桥梁改建提升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等实际问题。并进一步落实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制度,完善桥梁安全日常管理举措,加强对桥梁的保护,严厉查处车辆超限超载、违法运输等损害公路桥梁设施的行为。
数字手段 规范管理
“目前,电子地图的信息是两周一更新,我们可以通过在交通电子地图上随时调取每一座桥梁的改建情况和数据,及时了解工作进度。”胡国华说,同时,每月都会根据工作开展情况,组织交通系统党员技术骨干,深入基层开展服务,加强针对性的指导。
为了对农村危旧桥梁改建提升工作进行精准的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市交通运输局以“一桥一档”为原则,制作了危旧桥梁信息卡片,对每座桥梁的位置、管养单位、建设年限、所跨河道以及现场影像资料等信息进行搜集建档,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所有危旧桥梁在电子地图上进行分类标记。
“根据相关要求,一般河道桥梁梁底标高不低于3.4米,跨航道桥梁要求则更高。现在的桥梁两侧基本有农房和其他道路接口存在,如果重建后的桥梁接坡太高,就无法与周边道路接上。改建桥梁还涉及到弱电杆迁移,这需要多个部门配合进行。”胡国华介绍道。
为了破解以往交通、水利、农业等条线“各自为政”的局面,《平湖市农村危旧桥梁改建提升管理办法》明确了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农村道路上的技术状况鉴定为四、五类的桥梁,或承载能力低下、通行宽度不足、安全设施缺失等适应性不足的桥梁都纳入本办法管理,对大量非公路路网内桥梁采用同等补助政策。同时,明确了桥梁改建提升的标准,其中拆除重建的桥梁设计荷载标准不低于公路-Ⅱ级,村道及以上道路上的桥梁宽度不小于6米,其他道路桥梁宽度不宜小于3.5米。规章制度的建立,有效实现了公路危旧桥梁改建提升科学化、养护规范化,推动了全市农村桥梁运行安全水平和服务品质的提升。
■记者 金圆忆 通讯员 周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