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天下着蒙蒙细雨, 西林寺社区城西新村34幢的沈大伯在烟雨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赶紧打开窗户扯起嗓子喊道:“‘王家阿巴’,你可来啦,快帮我们看看,楼上这里是不是有段落水管坏了,这几天天气不好,这味道,不好闻呐。”“哎,你等等啊,我这就上来!”
接话的,就是社区里有名的“王家阿巴”——王湘玉。她的嗓门有点大,这和她这几年的经历有关,常年走街串巷,她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沿着楼梯上去,王湘玉来到沈大伯家,这才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一幢的落水管出现问题已经不少时间了,平日里天气好时还行,遇上下雨天就容易堵塞。“我这就给附近的施工师傅打个电话让他们来看看。”看出了沈大伯的焦虑,王湘玉立刻掏出手机联系了起来,不一会儿,施工师傅就来了,查看了一番后,给出了解决的办法:下午先把落水管有问题的那部分换掉,再接一段新的,等到老小区改造到这一幢时,再彻底维修一下。听到这样的答复,沈大伯长舒了一口气:“好好好,麻烦师傅了,谢谢‘王家阿巴’!”“邻居间的,客气啥呀,有事儿再找我啊……”
这些琐碎事儿,王湘玉几乎每天都能碰到。“王家阿巴”是这个社区里的居民最爱给她的称呼。1995年,王湘玉和老伴搬到了当时的箱包街一带,也就是如今的城西新村。那时的小区是开放式的,存在着一些小偷小摸,居民也有不少是“马大哈”,什么门忘记锁了,什么电瓶车钥匙忘记拔了,这般的丢三落四让王湘玉心存担忧。所以等到她退休了,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聊起义务执勤的事,她一秒钟都没有思考,一口就应了下来。
14位退休的大妈,加上2位预备的,这16人的队伍从2003年开始在社区365天不间断地义务巡查,等到大妈中有人年纪到了80岁,她们会吸纳稍年轻的补充进来。直到2017年5月,正式成立“西林大妈”志愿者队伍,成员也扩大到了40多人,这些年,可没少帮小区居民解决烦心事。4楼的独居老公公做饭,卧室的热水袋充电爆炸,浓烟从窗口冒出,是她们第一时间发现的;楼上楼下因为卫生间漏水差点动起手来,是她们帮忙调解;疫情期间有人居家隔离,送饭送菜,也少不了她们热忱的身影……
在如今的箱包街,整条街都是门面房,大家都做着生意,唯独有一家店面是不开店的,那里有块牌子——“王大妈工作室”。为了更好地做好社区工作,西林大妈们常常需要聚在一起商量些事或是开展些活动,王湘玉的老伴这些年看着她为社区东奔西走,也是十分支持着她,建议道:“我们就不把店面租出去了,直接让她们来店里吧,这样你们也算有个‘落脚点’……” 2017年,市妇联还为这个工作室授了牌,有了这样的支持,西林大妈们的干劲更足了。
不久前,王湘玉接到了在杭州读研的外孙小晨的电话:“外婆,我最近在杭州的博物馆做志愿者,你现在身体好吗?等假期回来,我也陪您一块儿走小区呀……”“好啊好啊,真是个好孩子!”挂了小晨的电话,王湘玉的脸上满是笑意。她有一个孙女一个外孙,都是她一手带大的,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王湘玉就常会带着他们一起在社区做志愿工作,日久天长,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就算长大了,到了其他的地方求学,他们依旧会抽时间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一点小小的力量,这让王湘玉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