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管”“教”并存

孩子与手机间的相处之道,就在于正确看待手机的利弊,让“管”与“教”并存,用一颗豁达敞亮的心去处理孩子与手机之间的事。

近来一则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刷爆了宝爸宝妈们的微信朋友圈,也瞬间引出了孩子与手机这一现象级话题。当下的手机绝不单纯指拨打电话、收发短信的通信工具,更是通往信息世界的入口,更胜于一台电脑、游戏机、放映机……如何让孩子拿得起、放得下、管得住、用得好手机成了教育的一大难题,但亦是契机。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对孩子普遍使用手机这一现状,我相当明白教育部出台本通知的出发点在于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视力,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和游戏而耽误学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通知的出台,从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科学有效地加强学生手机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与指导。

从我的立场来说,加强管理并不是一刀切地禁止使用手机,更不能当甩手掌柜,将一纸通知当作禁令,彻底扼杀学生合理合规使用手机的权利,而是必须要科学审慎地领会通知精神。毕竟从时代的长远发展来看,当下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也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我尝试和孩子们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以一种轻松的氛围聊一聊手机的话题,并在课前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在家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长情况。基于学生使用手机的普遍性,我开始挖掘教育的契机,并向孩子们提出自己的建议。课后,我便有了自己的观点。

从实践需要来看,我们的小学生并不需要将手机带入校园,故不存在校园管控手机的烦恼,而焦点在于如何杜绝孩子在家随意玩手机的念头。我想任何能让人短时间内获得快乐体验的事物都能牢牢吸引我们,久而久之陷入这甜蜜的“负担”中,手机亦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快餐式快乐不应麻痹我们的学习精神,要学着和手机做一对有距离感的朋友。要在用手机查资料、网络学习的时候,充分利用好手机的便捷功能。周末时,偶尔在父母的授权下玩会儿益智类游戏,也是一种可行的休闲模式。自然一切要遵循“张弛有度”的原则,做到该放下时就要学会及时放下,让手机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做规则的制定者和遵守者。小学生在家使用手机,我想更多的该是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商定。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孩子自己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更有利于他去主动遵守规则。而规则一经制定,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配合执行好,在实践中加以强化。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规则意识也就慢慢成形了。最关键之处也在于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是否出现玩手机上瘾的苗头,要及时理性干预、加强管理,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

此外,提升应有的信息素养也很必要。对于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当代小学生来说,合理使用手机也是一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修课。教会孩子文明使用手机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比如孩子在利用聊天软件聊天时,让孩子学会使用文明语言进行交流;在面对各种弹窗广告时,让孩子学会分辨真假信息,更能提高孩子对网络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的分辨能力,练就一颗遇事沉着冷静的心……凡此种种,让孩子在虚拟与现实的中间地带闯荡,给予理性的指导,何尝不是在帮助孩子提升必要的信息素养呢?

孩子与手机间的相处之道,就在于正确看待手机的利弊,让“管”与“教”并存,用一颗豁达敞亮的心去处理孩子与手机之间的事,让手机的益处闪耀出应有的本色,让手机可能导致的弊端自觉消失于孩子的心间,那么一切难题就将迎刃而解。

■王 晓

2021-04-1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09895.html 1 3 “管”“教”并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