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成长

忆青团

■行知中学八(4)班 王佳语

“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袁枚笔下的青团是食物,更是文化;“芝麻掺糖,生活不忙。”家乡人们口中的青团,是生活,更是情怀。

我的家乡在江西上饶一座山脚下,在那的“青团”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清明果”。清明果在那可是“团宠”,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孩童,没有一个不爱的。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常常会做好多,大家换着吃,而且不仅在清明节,平时也会当做点心吃。

每逢四月初,妈妈和奶奶都会一大早就“失踪”,而我就在家门口等她们回来。中午,她们带着一身阳光和身后一个大麻袋缓缓从远处走来。我忙跑过去接过那个袋子一看,一棵棵小小的绿绿的艾草装满了整个袋子,正如那惊喜装满我整个心房一般。我兴冲冲地问道:“妈妈,你们又要做清明果了吗?”“没错,你一会儿要帮忙哦。”妈妈答道。我雀跃地冲进屋子里,只见妈妈把艾草倒入锅里,然后再倒入石灰一起在锅中煮,奶奶说这样可以去掉艾草的苦味,也可以让做出来的清明果更加晶莹剔透。接着妈妈把艾草捞出来放在盆里冷却,但冷却过程中要给盆盖上盖子,不然艾草会变黄。好了以后,再将艾草放水里洗干净,然后放在砧板上切成细细的丝,把切好的艾草放入锅中,倒入水,加入糯米粉一起煮,煮着煮着就会形成一大团青绿色的面团,面团上还会有一些绿色的小疙瘩,看起来很神奇。

接着,就到我大展身手的时候了——包馅。我忙去洗手,洗好回来,只见妈妈把炒好的芝麻和白糖混在一起,黑白相间,又飘着一股芝麻香,格外诱人。“妈妈,还是老配方啊。”我说道。“芝麻掺糖,生活不忙!”妈妈笑道。“生活不忙,幸福永航!”我灵机一动说道。另一边,奶奶也拿着一盘辣椒炒竹笋走来。“奶奶,这又是包饺子的吧?”我问道。“你呀,说了多少遍,这不是饺子,这叫青团饺。”奶奶笑道。在我家乡这清明果有两种,一种是饼状,另一种是放大版的饺子,因为在山脚下,竹笋是特产,就地取材,就包进了清明果里。正说着,我就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当然,先是照着妈妈做。只见妈妈从面团上揪出一坨,然后搓成圆,用大拇指从中间向两边按,形成一个碗状。然后用勺子舀了一勺芝麻糖放进去,再包上。再拿出一个木头制的模具,那模具有两处凹槽,上面刻着复杂的花纹,还有“吉祥快乐”等字样,传递着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妈妈在凹槽处涂了些油,防止粘上,然后把圆圆的青团放上去,向四周按,直到填满整个凹槽,然后往下倒,倒到剪好的箬叶上,一个绿油油又泛着光泽的清明果就完成了。艾草的清香,混着芝麻糖的香甜,撩拨着我的味蕾。我让妈妈赶紧上锅蒸,再看奶奶这边,一个个plus版的饺子青团挺立在那儿,艾草混着炒竹笋的香气,又别有一番风味。我也不甘示弱,忙做了起来,歪歪扭扭的一个碗,好不容易做出来,我又舀了两勺糖,甜,甜点好,幸福永航,我心想。但糖满了出来,包起来,不是这里漏了,就是那里裂开了。正当我在这儿和青团较劲,“兵荒马乱”时,一阵清香争先恐后地朝我扑来,我定睛一看,清明果出炉了!一个个饼状的清明果绿得发亮,像一块晶莹的翡翠,上面斑斓的花纹清晰可见,那四个“吉祥快乐”的大字格外醒目。我拿起一个尝了尝,软糯的外皮带着艾草的清香,香甜的芝麻糖随即赶来,两者碰撞出了一场舌尖盛宴,一口下去,甜而不腻,还有阵阵余香在舌尖萦绕。如此的美味,是包裹了妈妈的用心,包裹了幸福,包裹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品尝清明果,相当于体验了劳动人民那颗赤诚的心,体会了大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感受了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那份爱不算浓烈,但却如细水长流般,连绵不断。

忆青团,忆那份舌尖的清甜,忆故乡的山水人情,更忆人们内心那份独有的情怀。

指导老师 顾待秋

2021-04-0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05688.html 1 3 忆青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