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眼下,又到了春播的季节,海岸线的生态化修复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候。近日,在独山港镇白沙湾海堤,一场海三棱藨草春播活动借助无人机实现了创新升级。这也是全省首次采用无人机播种的方式助力海岸线修复。
独山港镇白沙湾海堤新一轮的海岸线修复有6公里,主要采用的还是从2018年就扎根我市海岸线的海三棱藨草。海三棱藨草修复海岸线的效果非常好,但要把它种植到滩涂里,难度非常高。这次采用的海三棱藨草种子是升级后的“蓝色小药丸”,播种的方式也有了最新型农保无人机的助力。现场,两名专业飞手往无人机内装载上20公斤的“蓝色小药丸”,别看装载量不大,播撒面却一点都不小。“我们的作业面积有要求,半径3.5米的播幅种子量必须达到15000颗。我们加20公斤,单次播撒的面积在510平方米。”农保无人机操作员周业燕说。
现场,飞手设定好参数,便操控硕大的农保无人机顺利起飞至滩涂上方,开展春播作业。飞手远程指挥,装载在无人机内的“蓝色小药丸”便规律地播撒进滩涂内。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播撒区域是前期采用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通过数字地表模型技术分析确定下来的,看似不起眼的播撒点位,也是经过精确分析确定的。比如,无人机飞播的高度要控制在距离滩涂上方2.5米至3米的位置才能保证播种的成功率,就是通过测算得出的。
“我们是用喷射式的,种子通过气流打下去,打到泥层1至2公分的位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洋管理科科长齐正旺说,滩涂每天都要经受海浪的拍打,如果种丸只是播撒在表面,很容易被潮汐带走,难以萌发。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无人机精准喷射是一方面,种丸本身的“实力”也很关键。一般海三棱藨草的种子,个头小,分量轻,很难播撒进泥层,工作人员通过科技创新,将原本又小又轻的普通种子进行丸化处理,变身成了体积扩大6倍,质量增加约10倍的“蓝色小药丸”,这一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一颗‘蓝色小药丸’就是一颗种子,外面是包含了一系列的组合元素,有一些调节剂、营养剂,防虫防霉,它能够吸水,有效吸水后膨化、裂开,在里面慢慢繁殖,温度合适了,就繁殖出来了。”齐正旺说。
在“无人机播种+升级版种丸”的双重保障下,海三棱藨草的春播效率翻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6公里的海岸线,一天不到就能完成,放在以前的话,4公里的海岸线,五六个工人,要花20多天才能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无人机播种的具体面积、密度、深度后期都可以进行跟踪比对,以便进一步提升播种效率。4月,这些海三棱藨草种丸就将发芽,到了5月、6月,它们就将发挥效用。据了解,海三棱藨草是生长在杭州湾地区沿海滩涂的先锋物种,它的种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吸引包括螃蟹、滩涂鱼在内的底栖生物以及鸟类等前来觅食和生活,形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记者 黄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