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湖面,如明镜,垂塔影。
历史的长河,涟漪时时泛起。
矗立在东湖湖心的报本塔,是平湖一座醒目的航标。明嘉靖年间,沿海倭寇猖獗,平湖人陆杲为守望家乡,竖立一座象征福祉的地标,发起修筑七层宝塔,取回报宇宙万物之本义,将其命名为——“报本塔”。
从此,这座宝塔便承载了百姓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尊崇。七层塔,代表着极大的功德与能量,能使魔障望风远避、恶煞 闻声远离。此刻我们看到的报本塔,为何却仅有五层?
随着塔壁间旋转的石阶而上,报本塔 横跨明清两朝、曲折而漫长的修建印记依旧斑驳可见。
明嘉靖四十五年,报本塔落成于东湖鹦鹉洲上,七层,高十九丈。由于立于沙洲,地基不稳,清顺治年间,报本塔轰然倒塌。是否重修,如何重修,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难题。陆氏家族似乎义无反顾,接过这一重任。但奇怪的是,每每修建到第六层时,便再也无法往上。
负责修建的陆葇在《东湖宝塔合尖记》中写道:“昔日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戒其不当止。’今一篑已成,可止当止。可止当止!顺于自然。”于是,陆杲后人陆葇改七层塔为外五内六楼式文峰塔,清康熙二十八年报本塔合尖而成。历经126年,两个封建王朝,平和报本的赤子之心终于得以延续。
斗转星移,风雨沧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报本塔已然严重倾斜。众人忧心它能否渡过难关,百转千回,它却以惊喜回报世人。抢救性修缮时,人们发现合尖天宫中存放着黄花梨木质带盖圆罐、长方形锡盒、紫砂舍利塔、“六经”卷及《妙法莲华经》卷。
静谧、深远的瓷青纸上,七万字金粉书写的小楷古朴秀丽,几百年后依旧散发着细腻温润的光泽。将这些珍贵文物放入塔内的,正是陆葇。
陆葇,年少时便有奇才,康熙年间,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不难想象,他是怀着怎样豁达的胸襟,如何郑重的愿景,才选择了这样的镇塔之物。
修己治人,百折不挠。
行云流水,顺其自然。
似空非空,勇猛精进。
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报本塔是有幸的,这样的先古明志,陪伴它目睹盛世的陨落和时代的变迁,今时今日依旧端庄巍然。
经书,宝塔,一方水土。晨钟暮鼓间,五百年前的情境一如经卷缓缓展开。东湖之畔,报本塔承载着平湖人的情感与信仰,始终履行着它最初的承诺:穿越岁月的阻隔,承接世代的更迭,在这个新的世界里继续守望。
(本版图文由市传媒中心视觉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