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姚桐寿及其《乐郊私语》

□ 金 天

“三里一市集,六里一集镇”,这是明清之际对平湖商业繁荣的一个如实概括。而地处平湖东北的广陈镇的出现及其兴盛显然还要更早。从《太平寰宇记》、《新唐书·地理志》等书的记载看,广陈镇在唐时就已有了,所谓“吴有郡曰‘嘉禾’,郡有邑曰‘海盐’,邑有镇曰‘广陈’”。而“广陈濒海,由兴则自唐”之说,盖其起因是杭州湾东南的强潮流冲刷加剧,海岸线不断向北退缩,于是在唐开元元年(713)筑起了“一百二十里长堤堰”,新城广陈渐具雏形。宋天圣元年(1023)就已在那里设置了管理贸易的榷场,元至元年间(1264-1294)又设广陈务和芦沥巡检司。另据清咸丰《当湖外志》卷一记载:“广陈镇元时滨海,番舶所聚,商旅云集,亦我浙一都会也。”如此富足祥和,也就难怪六百多年前作为异乡人的姚桐寿会在流寓广陈之时,闭户安居,从容论述,写下了后来入选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说类的《乐郊私语》。

姚桐寿,字乐年,元时睦州(今浙江淳安)人。顺帝后至元中,姚桐寿赴江西余干官衙任教谕一职。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他开始与海盐、尤其是平湖结下不解之缘。有其《自序》为证:“余于后至元己卯,教授余干时,同知州事为海盐沈谷仲实也。仲实开朗好读书,与余倾盖若平生欢,两人以为相见之晚,遂结姻盟,庶几久要不忘之义。” 但好景难再,“不三四载,各以解官星散”。解官归里后,姚桐寿自号桐江钓叟,出没烟波里,悠游自在。可也终究是有缘,“忽于至正己丑,仲实奄弃宾客,余裹粮走海上哭之”。好友的突然去世,自己的匆忙前往吊唁,从此就使姚桐寿留在了海盐,最后定居于平湖广陈。当然这过程中,姚桐寿也有过自己的考量,最后他不无旷达地对自己的妻子分析道:“世方扰扰,桐江迫处孔道,所必被兵,且此州僻悬海上,亦自可托,何必故乡。” 有了落脚之所后,便如其《自序》所言,“与新故知交,若云间杨廉夫、嘉禾贝廷臣、潘泽民、张子晦、本州杨友直,时于春林夏泽寻讨旧迹,遣拨旅怀”。尤其移居平湖广陈镇后, “凡耳目之所睹记有触于中,辄为条载,数年不觉丛聚成帙”,同时屡屡慨叹“天下土崩,余犹得拈弄笔墨如此,真我之乐郊也”,便颜所居曰“乐郊”,所著则题之曰《乐郊私语》。

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乐郊私语》辑入子部小说家类,并在提要中指出:“所记轶闻琐事,多近小说家言。”成书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的《乐郊私语》在形制上采用条文式,共有三十条,如鲁公祠、六里山天册碑、赵子固、天裂、金粟寺放光记等,每条三五百字,至多千把字,各条互不关联,追述作者一生中所见的奇闻轶事,人文、地理、天时等,旁搜博采,内容丰富。又因姚桐寿原是杭州睦州即其自称的桐江人,所以《乐郊私语》撰写的地域就都在杭嘉湖一带,其中与平湖有关的内容占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如开篇所记,即是“鲁公祠”。鲁宗道是北宋名臣,人称鱼头参政。其任海盐令时,见当湖之美而决心解甲后归隐当湖,再不回安徽亳州故土。鲁宗道死后,其墓建于当湖畔,并有鲁公祠。姚桐寿慕名游鲁公祠,便记下了当年的规置及当时县令蒋行简为鲁公亭所撰之楹联:“舃去古祠留鸟巢,名从青史识鱼头。”鲁公墓到明代李东阳的“东湖十咏”中还是一景。可到清后期,已远离东湖成古丘。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城改造,便从此消失。今在市区解放东路南侧东端建有鲁公亭,以祀鲁宗道。

而对同样寓居广陈的赵孟坚,姚桐寿显然更为推崇。赵孟坚(1199-1264),字子固,号彝斋,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初以父荫入仕,宝庆二年(1226)中进士,授集贤殿修撰。历官湖州掾、入转运司幕、诸暨县令、严州知府。景定初,迁翰林学士承旨。宋亡后,忽必烈为巩固统治,以高官厚禄将一批“德高望重”的宋代遗臣罗致朝中,而生性耿直的赵孟坚则无意做贰臣,而是颇为决绝地回到广陈隐居了起来。据《浚仪赵氏玉牒谱系》记载,赵孟坚所在的赵氏一支从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就迁居于广陈,传至赵孟坚已有五世。赵孟坚在广陈的隐居生活却很是惬意。张蓁诗注:“东湖东去数里,有鹤舒滩,系子固放鹤处。”据说他还特制了一只小船,常满载琴书勺具,自随舟中,东游西适,看夕阳,赋晓月,至忘寝食……当时人称其舟为“赵子固书画船”。明代画家陈洪绶(老莲)曾作《晞发图》,晞发,即把洗净的头发在风中晾干,描绘的也就是赵孟坚“饮酣,子固脱帽,以酒晞发,箕踞歌《离骚》,旁若无人”的情状,一个狂放不羁的高士形象也便跃然纸上。当时的县令梅黻因敬慕其名声而前往造访,赵孟坚竟懒得搭理,飞舟逸去。梅黻只得立岸踮脚而望,叹息道:“昔人所谓名可闻,身不可见,殆谓先生欤?”而姚寿桐《乐郊私语》中的《赵子固》则有如此记载——

公从弟子昂(赵孟頫)宋亡仕元,自苕州来访,公闭门不纳。夫人劝之,始令从后门入。坐定,即问:“弁山、笠泽近来佳否?”子昂云:“佳。”公曰:“可惜仅仅是山和水佳罢了。”子昂羞惭而退,公便令苍头濯其坐具,盖恶其作宾朝家也。

至今在广陈,仍有“洗凳河”及传说。

《乐郊私语》中的另一则趣闻也与赵孟坚有关联,摘录如下——

相传绍兴间有海盐丞简傲不羁,志轻一世。尝遏一乡大夫,主人偶迟迟而出,丞故好睡。比主人出,则丞已鼾声如雷矣。主人以客睡不敢呼,亦复就睡。及丞觉,亦以主睡不敢呼,更复就睡如初。究之主客更相卧醒,至日没,丞起而去,竟不交一言。赵子固爱其事,为作图,纪其说于上,置之座右曰:“此二人大有华胥风气(互帮互让之意),足以箴世之责望宾主者。”

江浙沪一带,对龙甚是敬重并充满期待,故而在人名、地名乃至桥名中都嵌有龙字,以往平湖百姓为子女取名,龙字尤为常见。姚桐寿在其《乐郊私语》中记载,他曾与“尤善形家言”的刘伯温复见于海盐之横山,把臂道故,至于信宿。刘对他说:“中国地脉,俱从昆仑来。北龙、中龙,人皆知之。惟南龙一支,从峨眉并江而东,竟不知其结局处。顷从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盐诸山是南龙尽处。”难怪乍浦诸山也多有与龙相关的名字,而倘从海上望乍浦诸山,确似是一条卧龙横躺在乍浦的大海边。也正因如此,常有人称乍浦诸山为九龙山。

有论者指出,姚桐寿在广陈的那段时间,江南其实正处扰乱之中,惟这一带未被兵火,尚得以闭户安居,从容论述,故以《乐郊私语》为名。“虽若幸之实,则伤乱之词也”。其所记之轶闻琐事,确多近小说家言,但内中也多有“颇足与史传相参所辨”,“诸条亦足资考证”,而且,因生活气息浓厚及描述生动,书中的许多内容早已为历代文人乃至典籍所引用。明朝士人彭笃福在《乐郊私语》“盐邑志林”版本的《序》中说道——

至若过思鲁桥,拜黄郎中庙所可以劝牧民者,考安仁桥,税务、澉浦市舶司及范廉卿之禁私贩,则可以劝司国计者……赵子固之高尚如凤凰千仞览德辉者皆在其下,张子晦之经济亦可谓识时务矣……

显然,其对《乐郊私语》有较高的评价。

据《平湖经籍志》记载,《乐郊私语》,求是斋藏。版本有:依《四库全书》钞本;《盐邑志林》本,有安成彭笃福、东海澄怀居士沈孝徵序,姚桐寿自序;明槜李高承埏校刊本;尚白斋秘笈本及《学海类编》本。可见六百余年来,《乐郊私语》颇受偏爱,藏本较多。

《乐郊私语》内页

2020-11-24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61952.html 1 3 姚桐寿及其《乐郊私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