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雨婷
本报讯 “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有历史意义的物件了,感觉就像是带我们回到了过去‘老底子的辰光’,想起了很多老故事。”对当湖街道梅园南村的俞惠新来说,近日,家门口出现的一面文化墙让她倍感温馨和暖心。
在梅园路育才路口,一面颇具吴越特色风格的文化墙,展示着老式的爆米花机、电话机等老物件,以及轮船码头、老水洞埭街景等老照片。透过橱窗,依稀可见旧时平湖的热闹景象。“看看这个老式爆米花机,以前只要它一出现,孩子们就特别兴奋,只要听到‘嘭!’的一声,家家户户都带着米和油出门了。这个老照片里的店面是个杂货铺,不像现在买东西都去超市,以前我们都是去杂货铺,很方便,到处都是……”俞惠新今年79岁了,看着橱窗里展示的这些老物件、老照片,她难掩兴奋,话匣子就没停下来过。
一件老物什是一段文化,一张老照片更是一份记忆。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是深深印在平湖人心里的本土文化。不仅是在梅园路育才路口,沿着梅园路一直走,就会发现在梅园路永丰路口、如意小区口袋公园、梅园路当湖路口等另外5处地方都有这样的“老底子”记忆馆。配合着白墙黑瓦的设计风格,橱窗中展示的中国邮政二八自行车、缝纫机、搪瓷杯、黑白电视机、放映机、留声机、刨子、机械青蛙等一系列七八十年代的怀旧物品,以及曾经的南河头、城东建树大卖场、东湖、报本塔、三元桥廊下、小商品市场等富有时代气息的黑白照片,都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曾经的那个年代,让我们看到了老平湖人生活的模样。
一面面文化墙就像是一个个“老底子”记忆馆,这个小小的橱窗虽然面积不大,展示的物件也不过十来件,承载的却是像俞惠新这样的一代老平湖人的整个记忆。“现在平湖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很多新地标,我们都快忘了老平湖是什么样了,更何况年轻人,让他们看看这些‘老底子’的东西,也让他们知道城市变迁的过程,这是属于我们平湖的历史和文化。”俞惠新说。
今年,梅园路道路改造工程和立面改造工程都相继完工,改造一新的梅园路在沿线文化橱窗的“画龙点睛”下,不仅美了“颜值”,更提了“气质”。“我们希望在道路的节点上设置这种橱窗形式的文化墙,来展示一些城市的记忆,能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我们城市的变迁建设过程,增加老百姓对于城市建设的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许吉刚说。
【记者手记】城市建设既要着眼于未来,也要留住记忆。在这里,一边是来自时光里的“老底子”记忆,一边是钢筋水泥飞速崛起的新平湖建设,梅园路上这6面文化墙既根植于厚重的平湖历史文化,更融合进了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中,将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也不忘旧时的文化记忆,这深刻践行了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所提的“建设‘崇德向善之城、文化厚重之城、和谐宜居之城’” 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