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成长

我和父亲的争辩

■行知中学八(4)班 罗美玲

浅谈,我和父亲。

是夜,我放下饭碗,和父亲争辩。

起因是,父亲说我不识好歹,活在黄金时代,却不自知。我反驳说你的年代那么自由,不必从小接受未来的压力。

父亲讲述他的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经济还没有现在这样发展迅速,父亲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在镇上是首屈一指的“手艺人”:她会做糖。这使我家当初的日子不算太难过。爸爸和姑姑从小就抢饭吃。听到这里,我是无法以21世纪新少年的感受去理解的。父亲说,他小时候一门心思就放在玩上了,功课不及姑姑。父亲还说,他是做过警察的,这是他的梦想,也是当初大多数人心中怀揣的梦想。后来爷爷得了病,为了给爷爷治病,他和姑姑都去了工厂打工。过年走亲戚时送来的东西,奶奶本准备走亲戚时转手送给他人,却早早被我父亲偷来吃了。后来,他和我的母亲相遇,他慌乱躁动的时期至此安定了下来。后来,我在没有太高文化的父亲的照片背后看到了一句话,是北岛的散文《波兰来客》中的:“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晚上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我想,这是他此生格外感同身受的话了吧。

我来讲述我的故事:我的童年比别人缺了什么,但又不缺什么。缺的是自由,不缺的倒也是自由。我只是无法任性地出去玩而已。长大一点,我开始上小学了。不得不说,父亲的这种教育还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其他小朋友的野性,但是我有少有的温顺。这种性格让我在学习生活中很吃香。记得有一次,学校叫我们多看新闻,很多同学都没有放在心上,只有我当天晚上就去看了。那天的新闻不知在讲什么,迷迷糊糊中,只听见什么全面小康……扶贫……曾有幸,父亲带我看过扶贫纪实作品。我一边看一边觉得这项工程的困难。毕竟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生成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间。我花六年时间读了小学,从牙牙学语到学识渐长,从写作的一窍不通到得心应手,从思想幼稚到性格成熟。我始终相信,那些历经困难险阻、尝遍人生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充满灵性。再长大了一点,我开始发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魅力。今年是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的世界不再是一个小小的院子里。父亲说小时候不让我走动是为了我的安全,如今,遍地是监控、到处有保安,人民的素质也提高了,我也成为“自由”的人了。当我把故事叙述完之后,突然觉得我之前说的“没有自由”真是可笑啊。

我心里说:“全面小康,害我‘输’掉了这场比赛,却赢得了生活。”

指导老师 顾待秋

2020-11-1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9207.html 1 3 我和父亲的争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