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时节,迎着习习海风,行走在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滨海栈道上,山海呼应的美丽风景跃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而就在建成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脏乱差的乱石滩,如今已经实现了美丽蝶变。
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侧唐家湾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正是我市加快海岸线整治修复的一个有力佐证。面朝大海是我市的一大地域优势,据了解,我市海域面积105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28.8千米,优质的岸线资源为港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但是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伤害”。 并且,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海岸带脏乱差、滨海湿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为我市的海洋生态鸣响了“警钟”。“海岸线整治修复任重道远,需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为此,我们主动作为、多方发力,以海岸线整治修复为抓手,着力提升海岸带生态环境,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海飞说。与此同时,该局进一步加强海域监管,全力打造海洋一体化云平台,守护那一抹宝贵的“蔚蓝”。
海岸线整治修复,擦亮生态“风景线”
海岸线具有涵养水源、降解污染、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宝贵资源。据统计,在我市拥有的28.8千米海岸线中,自然岸线长度仅为4.4千米,约占总岸线长度的15.28%。“随着港口经济快速发展,自然岸线保有率不断下降,海洋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洋管理科科长齐正旺告诉记者。
据悉,根据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的相关要求,从2018年开始,我市便着手开始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提高生态岸线比重,形成自然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防灾减灾岸线合理分布,红线管控严谨科学的岸线格局。在此过程中,我市遵循“统筹兼顾、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先行先试”的原则,利用“山海相依”的地理条件,推出了“政府+企业”的合作模式,从2018年至2020年,先后启动了唐家湾岸段和九龙山西侧岸段实施岸线整治修复工程,以及独山港白沙湾海海岸线景观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滩涂生态功能及岸线景观效果,其中唐家湾岸段和九龙山西侧岸段实施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已完成建设,独山港白沙湾海海岸线景观提升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
每一段海岸线的情况都各有不同,所以整治修复工作都是因地制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海岸线都量身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整治修复方案。例如,以一公里滨海栈道、一公里滨海绿道、一千平方米沙滩、一万平方米生态停车场这“四个一”为最直观概述的唐家湾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在整治修复过程中,针对人工岸线(海堤)开展了岸滩垃圾和临时建筑清理工程、滩涂互花米草治理工程、滩涂的芦苇种植修复三部分工作,对于基岩岸线整治修复则进行了包括垃圾和临时建筑清理工程、唐家湾沙滩修复以及滨海绿道与观景平台建设工程等主要工作。通过一年多的整治修复,影响海岸生态和景观的临时构筑物设施、基岩碎石、滩涂垃圾、破旧船只等均被清除了;原本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区域已经生长出茂盛的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建设完成了生态绿廊、滨海栈道、观景台、人工沙滩等,方便游人和当地的百姓近距离感受海水和自然环境……“以前下面就是乱石堆,杂草丛生,都不想下去,就只能在山上走走,看看海景。现在不仅能到海边的栈道上散散步,吹吹海风,还有沙滩可以供小孩子玩,真是惬意。”家住乍浦镇南湾花苑的张先生表示,如今唐家湾美丽的海岸线让他们跟大海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正在恢复昔日海岸线美景风貌和生态系统的还有九龙山西侧岸段、乍浦港海岸线以及独山港白沙湾海海岸线。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我市的海岸带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沿岸人居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一道道鸥鹭翩飞、山青岸美的生态风景线跃然眼前。
海洋生态育种,助推滨海生态修复
“本次的海岸线整治修复工作中,滨海生态修复是营造生态岸线的关键。所以我们结合硬质护岸,通过种植海三棱藨草和芦苇等本地植物,既保护了潮间带原生植被,又维持了杭州湾北岸滩涂湿地的原有生态系统,恢复了岸段生态多样性。”齐正旺介绍说,但由于原有栖息环境的改变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入侵,野生海三棱藨草资源量萎缩明显,已无法长期稳定保证滨海生态修复所需的苗种数量供应。
针对这一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杭州湾北岸(平湖段)大力实施滩涂互花米草治理工程,并于去年在独山港镇海港路南建设了面积15000 平方米的平湖市海洋生态育种基地,这也是全省首个海洋生态育种基地,用于开发培育海洋生态物种海三棱藨草,以及选育种质资源。同时,从广东引进4种海水稻,用于历史遗留盐碱土地的治理,搭建起了海岸带工程物种繁育平台。
如今,海洋生态育种基地不仅有海三棱藨草等植物,更是于金秋9月迎来了首批海水稻的丰收。此次丰收的海水稻有3个品种,分别为玉香油占、广晶美占、固广油占,具有耐盐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点,经过我市农业部门现场测产,亩产分别约为380.8kg、395.4kg、405.2kg,均达到预期的目标。经过培育之后的海水稻,是适合我市滩涂的生物种群,既能发展生态,也能兼顾粮食生产,可谓一举两得。
海洋一体化云平台,强化海域全方位监管
进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微信公众号,在“海况预报信息发布”中可以看到我市海域实时更新的海浪、潮位上升、风向、风力、海温等信息,还能查看24小时预报以及实时图片。
据了解,海洋一体化云平台是我市打造的集海域管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为了获取实时的海域动态信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独山、九龙山、乍浦、王盘山等5处设置了高清摄像头,可以拍摄实时画面;在相关海域的2个警戒潮位桩处安装了可识别水位探测仪;对海域动态管理车辆进行了升级改造,加装了车载监视器、车载视频和信息系统等;购置了无人机,开展飞行作业;研发手机APP,涉海企业、渔民和社会公众能够及时获取海域管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政务公开信息服务;在该局内建设了指挥中心作为我市海洋管理的“智慧大脑”,配置了中心系统、大屏幕、会商系统等,将所有的海域实时画面、海洋实时数据等信息全部传输到这里,可以开展连线会议、应急指挥和调度等。
已建成的指挥中心内,通过大屏幕观察,我市海岸线附近海域使用现状、作业渔船、航行船只、港口视频等都一目了然,屏幕内容包含全面的海洋信息,实时更新。如有船舶在海上遇险,指挥中心可以全程跟踪,协调多部门进行救援。通过高清探头以及无人机拍摄到的画面实时传送,遇险船舶的位置可以直观地显示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中心可以现场指挥,第一时间实施营救。如在台汛期,近岸监控对我市海域海浪、潮流高度、近岸人员与船舶等情况及时反应,有利于预测海浪等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海洋一体化云平台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在未来的运行之中将发挥出海洋综合管理、信息资源服务、防灾减灾、保护船只安全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市推进海洋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 石晓晨 通讯员 时 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