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连轴转,没有退却,既然选择,就无怨无悔,唯有“硬核”出击,与时间赛跑,才能在新闻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我是一名新媒体采编人员,俗称“小编”。这是我第7个记者节。还记得刚进大学时,辅导员让我们做了一份职业规划,读经济学的我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在职业愿景里写下 “记者”,毕业后的第二年,我成了一个“新媒体人”。那个时候的我还不知道每天会找“热点”找到“头秃”;也未曾体会过一种痛叫做“认真做了阅读量还这么低”;更没有想过性格慢吞吞的我会身穿冲锋衣、脚踏篮球鞋、背着单反相机,写稿、拍照甚至做起小视频。
“新媒体”其实对“小编”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传统媒体中编辑、记者、创意、校对、美工、发行等多个工种有时都需要你一个人来完成。作品不仅要好,还要快,否则看到“阅读量”的时候,内心的BGM可能就是一首《凉凉》。在新媒体的这7年,媒体传播的变化非常快,一开始接手的手机报已然被淘汰,微博渐渐式微,微信势头仍强劲,短视频异军突起……这一切都要求身在其中的我练就一身“硬核”本领。
今年,我对“硬核”这个词又有了全新的注解。1月24日,除夕。刚刚结束了一年紧张的工作,以为可以调整一下状态等着过年,可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使工作节奏瞬间上了“发条”。除夕那天一早,我就接到任务要做一条平湖疫情防控一线的推文,紧接着又一个任务拍摄市领导督查疫情防控,一个又一个任务接踵而来,让我这个“小编”有种强烈的预感:这个大年夜怕是要在加班中度过。因为疫情,我度过了一个最特殊的除夕:一路奔波在市医院、车站、菜市场、高速出口等防控一线拍照收集素材,然后回来整理稿子做微信,等微信发送出去已经快傍晚6点,还好年夜饭总算是赶上了。这个除夕夜没有亲朋好友相聚,没看春晚,房间里安静得不像个节日。不管有没有心理准备,我都意识到:这场无声的战役已悄然打响。
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防控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因为疫情防控宣传的需要,微信从一天1次的推送变成了一天6次,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消息要求推送,上午、下午甚至是半夜。那个时候的我手机不敢离身,也不敢静音。微信首页,我们新媒体中心的工作群一直置顶,生怕漏掉任何一条信息。那个时候的我因为常常加班,好几次下班回家的时候女儿已经熟睡,早上她还没醒我就又得上班了。女儿好几天没见到妈妈了,有天我下班回家,突然发现正在咿呀学语的女儿竟然已经学会说:“妈妈辛苦了。”
2月25日,当一班返平员工的“专机”缓缓降落在萧山机场,夕阳洒在脸上,暖融融的,我拿起相机,记录下这场复工复产战役中的特殊一刻,然后迅速把照片和资料传给“大后方”——融媒体指挥中心值守的同事,很快,一篇图文并茂的微信就会推送到每一位用户的手机上。而这一刻距离这一场战“疫”开始已经整整一个月……
每天连轴转,没有退却,既然选择,就无怨无悔,唯有“硬核”出击,与时间赛跑,才能在新闻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孙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