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那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因为已近晚秋,天气清新、凉爽,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1989年,国家确定重阳节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又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正式以法律形式明确地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于是,重阳节在以往的祭祖、踏秋、团圆等意义上,又添加了新的意义。
很想知道当地在过去时,重阳节有些什么活动,我在乍浦曾经走访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们说,依照上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乍浦民间有登山、饮菊花茶、吃米粉做的重阳糕等习惯,有的糕饼店还会出售上面插有三角彩旗的梭形重阳糕。抗日战争前,乍浦镇上每年有乍浦重阳灯会,南门吊桥则搭有组装式桥亭,而南门外大街上空均撑起白布天篷,沿街两旁商铺悬挂各式灯彩,到夜里交相辉映,再加上熙熙攘攘的人潮,煞是热闹。最近读到散文作家、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上海文献委员会副主任的徐蔚南在1933年秋到乍浦疗休养期间写的一篇《重九》,得知当时乍浦的重阳节确是别有一番情趣——
我还在床上,已听见满山告化(乞丐)求乞的呼声了。因为今天是阴历重九,城里人要来山间登高烧香,山里人要往城里去赶热闹,所以平日冷静的山路今日尽是来往的人了,沙滩上也来了许多看海的人了。听说乍浦城里,今日挂灯结彩,异常热闹。此间房东的几个小孩子都大清早赶往城里去了。我想试试我的脚力,这个圆顶山的哮驼岭(因走此岭很费力,要哮喘得像哮驼一般的,故名),究竟能不能走过去,同时也想去看看乍浦城内的市街,便决定上山往城里去了。路上告化(乞丐)之多,简直像要人外出时的岗警,三步一男丐,五步一女丐,他们大抵是一个团体里的人物,因为他们呼唤的都是七言四句,仿佛是口占七绝,而且句子也都相同,我还记得两句:“元宝烧在香炉里,好事做在路旁边。”大抵是押一先歆韵吧。走到岭上的中普陀下院前,看见那乞丐站在募化香金的圆匾旁边,高声地请求路人施舍香金,还讲着施舍香金的种种好处,倒很像大道演说呢。走过哮驼岭,到黄山脚下,离乍浦南门外还有三公里路多,因有洋车,便雇车去了。乍浦城里果然热闹,狭窄的大街上几乎要推着背走了。有几家较大的店铺在门前扎了一圈纸彩,在街中临空挂着纸扎的灯,都是很简陋的。有一盏是表现十九路军列队抗日,另一盏是一对男女在一张圆桌旁边跳舞,还有一盏是两辆汽车互相追逐。店员将那结在灯上的绳子牵动时,灯上的人物便旋转起来,实在毫无足观,但是乡人和小孩却已万分欢喜,都站在灯下面,仰着头看,不肯走开了。乍浦南门外大街是最热闹的去处,但市街长不满一公里,宽不过三尺,店铺也是小的多。各地的火神生日都是阴历的六月二十三日,而在乍浦却是今天重阳节替这位炎天大帝做寿。除了登高烧香之外,民间风俗,还要吃重阳糕,糕是薄薄的一片,上面插着小纸旗,乡人买去,要先供了菩萨祖宗,然后才可自己吃。今天在哮驼岭上一次来回,倒并不觉得十分乏力,可见精神体力比较前几时已好多了。
解放后,重阳节习俗从简。1989年,国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好风气后,气氛又开始浓了起来,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村、社区组织等纷纷利用乍浦九龙山特有的优势,开展登高活动。
九九重阳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而在现代的很多年轻人心里,这个节与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许多舶来的西方节相比,或许已排不上号。而在老年人心中,传统节日才算节日。舶来的洋节,老年人不会过,甚至不理解年轻人为何那般热衷。有社会学者曾经提出,我国一直提倡尊老爱幼,很多单位在儿童节都有不成文的规定,职工们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玩,其实重阳节也可以进行效仿,让儿女们带着老人出去转转。以具体的行动纪念重阳节,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加强下一代与老年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这应该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父亲节、母亲节的问候,老人们不会不高兴;而重阳节的问候,更会让他们打心眼里觉得甜蜜。
□ 陈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