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改变心中观念 珍惜口中粮食

2012年到2014年,我参军入伍。记得当兵的那段日子,每天的训练量很大,还没到饭点早已是饥肠辘辘。开饭前,班长会让全体战士在食堂外集合,齐声唱一首响亮的军歌之后,才能进入食堂。然后坐在饭桌前,等待打饭打菜的命令。等候的时候,我盯着墙上的几个大字“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心想:饭香人饿,哪有浪费的道理?吃饭时,旁边的战友小李狼吞虎咽,要知道,这个来自上海的小伙,原本吃东西十分挑剔,但一来到部队,严格的制度和艰苦的训练,让他吃什么都香。每个人都将光盘行动执行到位,以至于每次食堂泔水桶几乎是空的。而这也成了我每每回忆都印象深刻的事。

在我国,节约粮食可谓是中华传统美德。许多牙牙学语的孩童,学的第一首诗可能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记得小时候,吃饭时掉在桌上的饭粒,父母会要求把它们吃下去,用餐后饭碗里也不许有剩饭剩菜。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节约粮食的意识在不断淡化,浪费粮食的现象随处可见。为此,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各地方政府、社会单位也在大力宣传倡导“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理念。

粮食被浪费,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如任其发展,还会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在我看来,要从根源上解决浪费粮食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改变人们的一些错误观念。

很多人认为,吃不掉扔了,能造成多大的浪费?殊不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五分之一的粮食被浪费。“舌尖上的浪费”着实令人震惊。要知道,或许在某个地方,还有人因饥饿而挣扎在死亡线边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一下子买太多食物,吃不完的东西妥善保存,不要一扔了之。外出消费时,点菜也要适量,剩下太多应该打包。

浪费现象之所以严重,是因为许多人觉得粮食价值不大,卖得不贵,浪费起来不心疼,这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学过经济的人都知道,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也会随市场供求而变动。其实从需求来讲,米面油肉蛋菜可以卖得很贵,但由于这些都是居民生活必需品,政府需要对其进行价格管控以保证社会稳定,所以才显得“便宜”。而其实,每一粒米,每一道菜,每一顿饭,都是他人劳动价值的凝结,理应得到珍惜和尊重。

当然,大家都知道浪费粮食不对,但在节约和面子之间,许多人在以前往往还是选择了后者。比如在请客吃饭时,卡着别人的食量点菜仿佛是一件寒碜的事。把别人点的东西吃得精光,也是一件不礼貌的行为。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如今大部分家庭在吃上早已不成问题,通过在吃上大手大脚来展现自己大可不必。好在,如今在餐厅里,听到的往往是“先点这么多,吃完再点”“不用点太贵的,吃点普通的就行”,彰显了双方良好的素质,反映出社会风气的转变。

袁隆平院士通过努力,让农田结满饱满的稻穗,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问题。我们也理应心怀感激,改变陈旧错误观念,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徐登峰

2020-10-2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0842.html 1 3 改变心中观念 珍惜口中粮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