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节约的归结点是不浪费

,否则就成了无的放矢。对经历过1959年到1962年和1969到1972年困难时期的人来说,“不浪费”就是一本厉行节约的“百科全书”,一粒米、一寸布,乃至一张菜叶,犹如一碗蒜末油搅豆腐,那豆腐的嫩滑、菜油的香醇和蒜辣对牙龈的冲击,在舌尖上轮番博弈那般,让生活的无奈、智慧、梦想诸如此类一股脑儿地在一方天地里淬炼,由此生发出来的知识获得感促成一种追溯的满足,令人回味无穷。

乡下人有着自己的追求,不缺智慧更不乏相应的生存技能。这种技能的特征是实用性和现实适用性,易学、可传承。困难时期,最突出的问题是缺吃少穿,人们便在这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在吃的方面,主要是粮食节约,主要目的有二:储备、积蓄。以备不时之需,如招待来客,不至于失面子,对讲究的人家来说,面子是气节的一种外在表现,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不能委屈客人。代表性语言有“自家肚皮里清水荡汤,人家是看勿出呃”等。节约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母亲专门在床头放置一只甏,每次都要从饭箩里抓出一把米来放到甏里,随后在下锅时再多添几把青菜或几勺水。那时候,在我的家乡衙前有种“捞白舔光”的说法,无论是饭碗还是菜碗,吃好后还要用指头捞、手指刮,再用舌头卷、舌尖舔,碗里“净光滑脱”再也没啥捞、没啥舔了才罢休。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才是最全面、彻底、干净的“光盘行动”了。在穿的方面,大人们可以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我们这些热衷于“打仗”“造房子”的小屁孩们,则是“上半年新、下半年旧,下一年破了补、补了又破,两年不到做抹布”。但无论是大人的还是小孩的,衣裤破得实在不能再穿了也舍不得扔掉,浆洗后纳鞋底用,待鞋底磨穿不能再穿了,仍得拿到旧货收购站去换几分钱,可说是物尽其用,一点都不浪费。

如果说节约是一种普惠性最广泛、最实用的生存哲学的话,那么不浪费即是一种品性境界,也是检验节约成效的最直接的方法。厉行节约重在不浪费这一明确目的的人,往往在富时不露白、不骄纵、不折腾,困难时期则能忍苦辣酸楚、能熬缺吃少穿、能扛天灾人祸。追求各种节约手段至臻的过程和不浪费的极致成果,是具有品性境界的人们一种心照不宣的技巧性智慧,每一种节约方法的使用,都是对不浪费这一目的的一种毫不犹豫且决无容情的拷问,检验的是人们的品性之品质,这其中更包括家教家风和政府倡导。这是一个简朴的理念,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泄溢在感知的触觉间,而这种触觉则是对品质的一种触动性发酵,直到不浪费达到节约的终极目的,这种发酵才会意犹未尽地在生活持续中淡然且积淀下来。

节约和不浪费,是两个层面但最终归一的辩证关系。从实际情形看,节约的本质是储备和积蓄,而不浪费才是它的终极意义所在。可以说,节约不等于不浪费,而不浪费则是节约的最佳表现形式。所以,无论是过去的“捞白舔光”,还是当下的“光盘行动”,都重在“不浪费”这一基础上。让我们从“光盘行动”着手,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为达成全面小康建设目标进而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储备更多的能量、积蓄更强的动能。

节约的归结点是不浪费

■宋一良

2020-10-2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0837.html 1 3 节约的归结点是不浪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