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平湖人与中国戏剧

■ 王晶晶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平湖,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各个方面的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少名垂史册的大家,仅以戏剧来说,无论是舞台演出,还是学术研究,如果没有平湖人士的推进,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

昆剧产生不久,平湖人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其中,热情创作传奇剧目。生活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沈鲸就创作了《双珠记》《易鞋记》《鲛绡记》《青琐记》等作品。对于46出的《双珠记》,清人梁廷楠《曲话》卷三有这样的评价:“《双珠记》通部细针密线,其穿穴照应处,如天衣无缝,具见巧思。”日本戏曲专家青木正儿说:“此记前半,明清戏曲悲剧中,为稀见之佳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译本)。近代昆剧舞台上保存了《卖子》、《投渊》两折。因其剧旨较高和艺术质量超凡,为明末毛晋的《六十种曲》和近人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录。《易鞋记》曾被梅兰芳改编为《生死恨》,《鲛绡记》的“写状”则是昆剧的经典折子戏。除了沈鲸以外,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会元、榜眼的施凤来创作了传奇《三阙记》《五节记》,清嘉庆年间秀才沈筠创作了《千金寿》,清道光年间秀才朱馨元创作了《碧窗吟》。上述四位剧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是有一席之地的。

平湖人对于戏曲的理论研究,贡献更大。

钱南扬(1899-1987),曹桥钱家村(今曹桥街道严家门村)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中文科,从学著名戏曲家吴梅先生。致力于南戏研究,于1934年,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宋元南戏百一录》,辑录了54种南戏剧目,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一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近代南戏研究的科学基础,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以后在戏曲史研究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之后,他又整理出宋元南戏总目167本,辑成《宋元戏文辑佚》。另外,整理出版了《元本琵琶记校注》《汤显祖戏曲集校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汉上宧文存》《戏文概论》等。这些论著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巨大,在国外如苏联、日本、欧美等许多国家也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戏文概论》被公认为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1984年10月,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他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奖荣誉奖。鉴于他在南戏领域开拓性的贡献,学界誉称他为“南戏之父”。朱恒夫教授是钱南扬先生的高足,他对乃师在南戏研究上的独特贡献曾作了这样的概括:“为建立、发展中国南戏学做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成绩的钱南扬先生,其研究南戏的动机在于力求复原被忽视、涂改的这一民间戏剧的真实面貌;他利用文献中所记载的民间故事弄清楚了所辑南戏残曲的剧情本末,让人们了解到剧目的内容;他运用彼时的俚言市语、民俗知识、社会生活的知识和现在仍存在于民间的语汇等,注释今人全然不知的南戏剧本中的方言术语。他站在民间的立场上看待与研究戏曲,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出于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民间文艺的敬重态度。”

徐调孚(1900-1981),乍浦人。他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期间,主持戏曲的重要典籍《六十种曲》的整理、出版工作。校订了原版中错漏的文字,并撰写了《排印缘起》,考证了《六十种曲》的版本与流传情况。又在书末介绍各个剧目的作者和内容特色。俗文学研究大家郑振铎曾这样说过:《六十种曲》《辞通》和《二十五史》是开明书店所出版的古籍中的三部“扛鼎之作”。显然,徐调孚先生为古代戏曲文献的传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胡士莹(1901-1979),当湖镇(今当湖街道)人。先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许多人只读过他的《话本小说概论》《弹词宝卷书目》,仅把他当作说书、评弹等曲艺领域的研究专家,殊不知,他也是一个戏曲学者。撰写过《杨显之和他的杂剧》等论文,并校注了汤显祖的《紫钗记》《紫箫记》和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

庄一拂(1904-2001),虽是嘉兴人,但在平湖生活过较长时间。性喜南词、昆曲,抗战期间在上海参加了平声曲社。1942年,与赵景深合作编辑《戏曲》月刊。还曾编创《鸳湖冢》《十年记》《鸣茄记》等传奇。其代表作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古曲戏曲存目汇考》,全书共分3册13卷,汇集的戏曲存目有戏文320余种,杂剧1830余种,传奇2590余种,共4750余种。较之清代姚燮的《今乐考证》、近人王国维的《曲录》,增加2600余种。该书对所录的曲目,考述其作者生平、最初录目的书籍与现存剧本的各种版本,并略述内容梗概和考订它的来源影响。因所收曲目丰富,编排又较为合理,易于检索,成为研究戏曲史的学人必备的工具书。

由上述可见,平湖人对于戏曲的贡献是巨大的,而在话剧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其代表性人物就是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1880-1942),出生于天津,但祖籍是平湖,自称“平湖后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乡试,他曾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报名应试。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期间,,参加了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剧目的演出工作。留学日本期间,与同学曾延年(孝谷)、陆镜若等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出任《巴黎茶花女遗事》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后又在《黑奴吁天录》中饰演美洲绅士解尔培的夫人爱米柳,同时客串男跛醉客。他至少还演出过《生相怜》《画家与其妹》这两部剧。日本老戏剧家松居松翁后来回忆说:“中国的俳优 (演员)使我最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当时他在日本,还仅仅是一位留学生,但他所组织的‘春柳社’剧团,在东京上演《椿姬》(《茶花女》)一剧,实在非常好。不,与其说这个剧团好,宁可说就是这位饰椿姬的李君演得非常好。——尤其是李君的优雅婉丽,决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春柳社”的这些新剧演出活动不但扩大了新剧的影响,还培养了许多新剧的演员,为以后中国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说李叔同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是毫不为过的。

平湖为何会产生那么多包括戏剧在内的杰出人才?原因有二,一是经济富庶,二是教育发达。拿教育来说,开办学校很早。平湖于明宣德五年(1430)建县,到了嘉靖朝,浙江总督胡宗宪即在此建立了案山书院,稍后,知县陈一谦在南门报功祠建崇文书院。明隆庆年间,举人陆光宅在旧埭建陆氏家塾天心书院。清代则有尔安书院、吕公书院、柏林书院、九峰书院、观海书院、当湖书院、新仓书院、新埭书院等。到清末时,书院遍及平湖各乡镇,其发达程度为别县所不能及。据统计 ,从明正统三年(1438)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平湖县考中举人者有608人;从正统七年至清光绪三十年,考中进士者则有209名。而在清代172次生员岁试中,平湖县竟有101次获嘉兴府第一名。民国建立之后,推行现代教育,平湖的教育依然走在他县的前面。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2020-10-1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9863.html 1 3 平湖人与中国戏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