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

——以“东湖”“洛如”“艺舫”为中心

■ 孙 植

社群,作为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被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术思考的新维度,这就是社群文学的研究。社群文学研究首先要考察的对象就是文学社群,而文学社群又往往具有地域性特征,地域性与文学社群结合得紧密,自然又衍生出地域文学社群的概念。清代平湖地区的文人结社数量之多、诗人参与度之高、形成的文化张力之大、影响之广,都是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认真考察清代平湖地区诗社的具体传承与发展状况,对丰富我们地域文学社群的认识大有裨益。据初步考证,清代平湖地区的诗社大概有50个。王大经序平湖郁载瑛《味雪斋诗钞》云——

盖吾邑自陆雅坪阁学始为东湖倡和集,其后陆君渔沧举洛如吟社,觞咏之集盛于一时,张君铁珊艺舫继之,虽胜流稍逊于前,而遗风犹云未坠。

王大经对清代平湖诗坛作了一个见解非常精到的总体评价,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将“东湖、洛如、艺舫”三者并举,大笔勾勒了一幅清代平湖结社简史。

说到“当湖七子”、“东湖唱和集”和“平湖真率会”,就必须先说陆葇。陆葇(1630~1699),字次友,号雅坪、义山,康熙丁未进士,内秘书院典籍,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总裁诸书局,有《雅坪诗文稿》、《雅坪词谱》等。陆葇少与伯兄陆世楷读书于嘉兴府治东北之碧漪坊,同学者中有表兄秀水朱彝尊,他与朱彝尊于是结下深厚的兄弟与同窗之情,一生唱和不已:“幼同学,壮同官,后先归里,唱和之什尤夥,别久相见,辄以箧中存稿彼此互质,固不待付诸劂氏而后知其诗学之根柢也。”康熙十八年(1679),他与萧山毛奇龄同登制科试,并与之成为终生挚友,“临卒,谓其子凌勋曰:‘予与西河君,其官与文、与行谊不必同,而独同于志。《礼》所云‘合志’,《孟子》所云‘舜与文王,其得志若合符节’。予两人有焉。必志予墓,非西河君不可’。”可见两人关系之紧密程度。

清初,平湖城东之东湖以陆野、陆葇、沈皥日等著名诗人为中心,诗酒唱和,团结和吸引了一批重要诗人,时有“当湖七子”的雅称。陆葇即云:“畴昔少壮时,‘当湖七子’同事铅椠,意气皆不可一世。”“七子”作诗为文,彼此往来密切,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一亦云:“平湖陆野我谋与赵佃、陆葇、沈皞日、陆世栻、陆来章、沈隆岘有‘当湖七子’之目。”从年龄上来说,“七子”均为少壮派人物,其上下气谊,指点江山,对酒觞咏,拥书啸歌,创作情形可以想见。陆葇顺治丙戌(1646)由京师返乡,以世枋名补平湖诸生,至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这21年时光大多在平湖度过,时年在17到38岁之间,正所谓“少壮”之时。其当于这段时间因“当湖七子”结社而初步闻名。

康熙己未(1679)中博学鸿词制科后,陆葇被授翰林院编修,充《明史》纂修官,深得康熙帝器重。然朝中生活终非其志,他于康熙壬戌(1682)乞病假归,有过一段八年家居的悠闲时光。这段时间里,他组织了著名的“东湖唱和集”。朱彝尊曰:“甲子(1684)、乙丑(1685)之交,同馆陆义山里居,与李期叔、沈南疑、陆嫩真数辈著有《当湖倡和诗》。”当时,东湖以陆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诗酒留连、扬风扢雅的诗社组织,其成员包括陆竞烈、陆葇伯兄世楷,还有“陆氏二坦”沈季友与张培源二快婿,又有陆氏“苏门四学士”之称的孙眉光、叶之淇等,再加上高士李延是、诗僧元璟等人,他们或上弄珠楼把酒临风,或漫步于芙蓉堤上浅吟低唱,或登报本塔居高望远,其人其诗后被编选成《东湖唱和集》二卷刊行。丹徒何金蔺曾序《东湖唱和集》,对陆葇等人东湖结社赞叹有加——

东湖距桐不百里,而人物秀惠,风气遒上。雅坪太史以东观宏才,与诸素士鼓歌相从。而此数君,又皆能脱略形骸,遗弃外物,其言大约轻富贵、齐得失,借花鸟虫鱼、山川人物,以写其闲居磊落之概,词调风格成一家言。即四方名彦之游于湖者,无勿殷勤往复,文酒留连。噫!足以传矣!

陆葇长期逗留乡里,高居功名却不就仕政,最终招至朝中官员不满而予以上疏弹劾,理由是其作为《明史》纂修官,长期不参加工作,导致《明史》久修不成。如此,陆葇只得再入宦途。这次到京城,陆葇受到了康熙皇帝的特别优渥,由宫赞遽升内阁学士,并兼礼部侍郎。朱彝尊序陆葇《雅坪诗稿》云:“甲戌(1694)夏五,天子新试翰詹八十九人于丰泽园,所著论赋,钦定第一。爰以宫赞骤升阁学,可谓极一时遭际之隆矣!”不过此后不久,陆葇即以年老为由,彻底下定决心致仕归里。返乡之后,他很快又倡结了“平湖真率会”。朱彝尊即云——

雅坪期年致政,与里中耆旧结“真率会”,觞咏流连,人品、诗品大略与香山相似。

陆葇曾有九子,然均不育,其伯兄世楷育有二子凌勋、奎勋,于是长子凌勋就被过继到陆葇房。陆世楷先陆葇过世,其子奎勋更得到陆葇尽心抚育与照应。《清史稿·陆葇传》:“葇性孝友,兄南雄知府世楷前卒,葇教养遗孤,俾成立,有名于时……(奎勋)少随葇京师,以学行为公卿所推重。”陆奎勋初入京师,时在康熙中,年28岁。其自述入京及入京后的情形云:“岁庚午,雅坪二叔父挈之入都,既而从事闽闱,归遭先公之丧。春明热梦,恍若冰消矣。癸酉被放,饥来驱我,犯寒复入都门。尔时叔父官阁学,翰詹诸先达皆折节下交。台阁应制之文,时时捉笔,求其悬国门而藏名山者什无二三焉。”陆奎勋随侍陆葇左右多年,关系密切,情同父子。《洛如诗钞》朱彝尊序曰:“甲子、乙丑之交,同馆陆义山里居,与李期叔、沈南疑、陆嫩真数辈著有《当湖倡和诗》。相继殂谢,嫩真如灵光之存而又游于方外矣!”因为长期受到陆葇诗酒风流的熏陶、影响,陆奎勋对“东湖唱和集”的一类“灵光”感触特别深刻,这对促使他作出“洛如吟社”之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论及“洛如吟社”、“鹦湖花社”和“庚花雅集”,也同样不能不首先说到陆奎勋。陆奎勋(1663~1738),字聚缑,号坡星,陆葇之侄,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进士,官检讨。他晚年归里讲学,从学者甚多,朱彝尊题其堂曰“陆堂”,于是学者尊称其“陆堂先生”,因以自号。“洛如吟社”是清代浙江平湖最大的诗社,由陆奎勋及其侄陆载昆所发起、创立,该诗社活动于清康熙丙戌、戊子(1706~1708)间,扬风扢雅,诗酒风流,其文学与文化影响很大,朱彝尊当时还曾亲为之编选《洛如诗钞》六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洛如诗钞》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朱彝尊选录,陆奎勋编次。彝尊有《经义考》,奎勋有《陆堂易学》,皆已著录。此集皆康熙丁亥平湖人社集之作。据《奎勋诗集》载,洛如之唱起丙戌三月,至丁亥而中间。诗什则奎勋集中编次,颇有前后不同,未详其故。其以“洛如”名者,洛如,花名,干如竹,实似荚,郡有文士则生也。

这里大概描述了诗社的人员性质,社诗总集的选录与编纂情况,还有诗社名称的由来。

关于诗社起讫时间、倡结情由等方面内容,陆载昆云:“丙戌(1706)春,读书西皋,群从昆弟约为洛如之会。虽云求友,实以亲师。推都讲者,家陆堂叔。前辈则古民、梓园诸先生。”朱彝尊云:“陆子聚缑惧风雅之中衰,偕其侄伯机为洛如雅集。……洊历再期,得诗二千二百有奇。”

陆载昆,字伯机,号渔沧,奎勋之侄,生员,工诗。在朱彝尊看来,“洛如吟社”由陆奎勋及其侄载昆共同创立。“洊历再期”说明此诗社当由康熙丙戌春创立,而结束于康熙戊子(1708)春。“都讲”是古代寺院讲经时所设之职掌,一般须负责发问,俾使听众容易理解文义,是讲经活动的核心人物。陆奎勋时年44岁,被推“都讲”,成为诗社之主。诗社中,长于陆奎勋一辈者有沈崍、陆世耒、释德卫、刘灴等人,前述诗社“前辈古民、梓园”即指沈崍、陆世耒两人。沈崍,字涵中,号古民,平湖人;陆世耒,字上扶,一字梓园,武水人。诗社中与陆奎勋同辈或同龄者有陆凌勋、陆邦掞、陆邦烈、沈堮、沈堣诸人,低于陆奎勋一辈者则如陆载昆、冯畿等人。

十年后,陆奎勋、刘灴等“洛如吟社”中人物又参加了姚廷瓒所倡结的“鹦湖花社”。陆奎勋序姚甡《修竹庐稿》云:“岁戊戌(1718),述缃姚君举花社,自春徂秋,极觞咏唱酬之乐。”姚甡本茸城(松江)人,后托籍平湖,入清后亦曾创结“修竹庐诗社”,与里人唱和为乐。姚廷瓒,即姚甡子,字述缃,号懒迂。据此序言可知,花社首倡与活动于康熙戊戌,持续一年时间。《平湖县志》卷十七:“廷瓒性豪迈,亦工诗,尝构别墅于所居西偏,积书万卷,莳花灌竹,邀湖中诸名士结诗酒社。”由此可知,“结诗酒社”者,即为“鹦湖花社”。诗社活动所得诗歌最后结集为《鹦湖花社诗》,国家图书馆现藏有该书刻本。

“鹦湖花社”本质上也是耆英会、真率会一类。陆奎勋《花社》诗有句曰——

会规取真率,无庸折柬召。

损时簋贰享,欢场爵三醮。

蝶梦何独醒,莺簧乃同调。

玄谈若晋人,涉世亦妨要。

大家性情同一,萧散自然,参加的热情很是高涨。诗社成员中,年龄最高者当莫过于刘灴了。“秖念堂”为刘灴书斋名,诗社曾多次在此进行社集活动,《鹦湖花社诗》中即有陆奎勋《仲秋上浣书升招集秖念堂赋〈月华行〉》诗一首,又有《三月晦日集秖念堂送春》,中有句云:“九十春光乞小留,新诗不减宋鄜州。厌阑花好名难辨,秉烛人归兴尚遒。”刘灴生于崇祯己巳(1629),鹦湖花社活动的康熙戊戌年,他已经90岁高龄,但却精神矍铄,参加诗社一类活动的兴味丝毫不减当年。《两浙輶轩录补遗》卷二:“刘灴,字书升,一字墨庄,平湖人,诸生,著《春浮阁诗》。徐熊飞曰:墨庄为洛如吟社耆宿,博雅精鉴古。”刘灴为“洛如吟社”中人物,入社时年当为80岁,所谓“洛如吟社耆宿”是也。

此后再约十年,陆奎勋又曾举“赓花雅集”。其序叶之溶《小石林诗二集》云:“予举洛如诗会,在丙戌(1706)之春,湖中尚多名宿。君偕其兄待堂踔踸骚坛,每拈一题,驰隽寻微。由是,‘二叶’诗名冠于江浙。迨予丁未(1727)乞归,再举赓花雅集,待堂已作道山游,风流歇绝,而君学益进,诗益工,怀古咏物,靡不出拔侪偶。”

以上所举三例,仅为择要而言,事实上陆奎勋参与的诗社远远还不止这些。纵观陆奎勋一生结与诗社的过程,可以清楚感受到其所受到的堂叔陆葇结社给予的深刻影响。

同样,陆奎勋的结社活动也深刻影响了一批诗学后劲。张云锦(1704~1769),字龙威,号铁珊,又号艺舫,监生,工诗,尤善咏物,著有《兰玉堂集》。其父张培源家学渊源,少年才子,吟咏不辍,为陆葇爱婿,只可惜26岁即早归道山。张云锦是陆奎勋的外甥,因父早逝而自小就跟从舅氏奎勋学诗,常随之参于有关诗课活动。张云锦《艺舫试帖新编》自序云——

余于诗,沉湎濡首垂三十年,幼从检讨陆堂舅氏,与赓花诗课,备聆绪言试帖,习之已久,四方友人及同里诸君不弃樗栎,往往拉为倡和,或就余商榷,积有诗若干首外,钞录诸君作若干首,儿子泰震、晋丰、侄彭亦附若干首,存诸几案。

此“赓花诗课”亦即前述陆奎勋所举“赓花雅集”,张云锦少年时即参与这类雅集、诗课,为诗社中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赓花雅集”、“赓花诗课”区别于陆奎勋前面康熙丙戌所举“洛如吟社”,参加人物也不尽相同,举社时间在“洛如吟社”之后二十多年,即康熙丁未间。

张云锦少时常参与“赓花雅集”、“赓花诗课”,受到的文学影响作用日益显现,稍后就自己发起和组织相关诗社活动了,“艺舫诗课”应该是他所举较早的一个诗社。此社当倡结于雍正年间。陆惟鍌《平湖经籍志》卷十七张云锦名下有《艺舫咏物诗》、《艺舫试帖新编》等,即为社诗专集。该诗社创立后不久,张云锦即有“杭州之行”。

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奉敕纂修《浙江通志》,张云锦与诸多名家如沈德潜、厉鹗、杭世骏辈等28人受聘担任分修。在各位分纂的努力下,《浙江通志》“越二年始削稿,又一年剞劂蒇事”。公余闲暇,众人难免相与逗留、唱和于西子湖畔。其时,张云锦将自己平湖的“艺舫诗课”搬到了杭州,与沈德潜等人一同倡举“续艺舫诗课”。“续艺舫诗课”因为参加者均为文学大家,所以当时在杭州西湖一带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张云锦从侄张定闰,字啸夫,平湖附贡生,著有《望云楼草》,其曾经满怀感慨地这样记述诗社活动——

余从祖铁珊先生积学不遇,以振兴风雅为己任,从游之彦皆一时之选,尝与沈归愚方伯结诗社于西湖,分题角韵,击节联吟,跌宕文史,纵横觞咏,有《续艺舫诗集》。当日敦盘之盛,犹可想见也。

王大经曾云:“古欢之会,君首举之,且约以规条,相要永久,庶几接迹‘东湖’、‘洛如’、‘艺舫’诗人。”这里的“东湖”、“洛如”、“艺舫”三者并举,“艺舫”即指张云锦的“艺舫诗课”,是同“东湖唱和集”、“洛如吟社”一样的诗社。张云锦“艺舫诗课”能与陆葇、陆奎勋的诗社被后人并列而论,说明其文学成就还是较高的,获得了相当的文化影响力。

前述活动于康熙中期的“洛如吟社”,当时于一个小小的平湖声势已可谓浩大,影响所及,平湖一带文风鼎盛,诗人辈出。乾隆初,为延续本地文脉,蹈袭前人风范,平湖诗人们又“续洛如吟社”。此诗社由张云锦发起,是张云锦一生所举最大的诗社,成员包括于东昶、叶銮、叶谏、叶庄、陆培、马恒锡、程光昱、胡霁云、张诰、方树本、茅应奎等人。李调元评张云锦云——

平湖诗人张铁珊云锦,少年工诗,为洛如诗社领袖,后来名士之盛不啻顾氏玉山。

《晚晴簃诗汇》:“于东昶,字汤谷,号兹山,平湖人,康熙庚子副贡,有《锦璇阁诗稿》。”此小传之后录其《花除夕重举洛如吟社》诗一首,诗云——

欣逢明日是花朝,胜赏依然属我曹。

检点旧人成悼叹,琢磨新句易萧骚。

未妨桥畔时行药,何处山中好种桃。

邂逅浮生怜此会,莫辞坚坐醉金舠。

于东昶康熙戊戌年曾参与“鹦湖花社”,佳日良辰,诗人参加“重举洛如吟社”活动,而物是人非,旧友故交多有不在,心中难免慨叹不已。另,《两浙輶轩录补遗》卷五:“胡霁云,字叔玠,一字玉坡,平湖诸生,著《瓦鸣集》。朱为弼曰:玉坡于东湖洛如吟社中诗最雄浑,为诸草庐、厉樊榭心折。”让厉鹗心折者,不仅有胡霁云,还有叶銮等人:“柘湖叶君筠客,诗人笠亭先生之子也。自其尊人庭训,即知四始六义之教。其时偶拈,竞病老宿,皆群相推服。长而与于续洛如雅集之坛坫,予于吟卷中时见其新警潇洒,不拘缚于格律,固已心折。”叶銮,字筠客,号迎坡,叶之溶长子。另外,此诗社还接纳方外诗人,《桂堂诗话》——

释上绪,字亦谙,号近溪,天骨苍秀,陶汰独深,里中诗人徐山人逢吉、金布衣农、符户部曾、厉孝廉鹗皆与酬和。沈嘉辙、陈撰两上舍往来尤密。闲游当湖,入洛如诗社。

“续洛如吟社”亦有社诗集,如张云锦选有《续洛如诗钞》二卷、马恒锡选有《再续洛如诗》一卷等。

“洛如”的结社影响不仅仅在东湖一带持续存在,而且声名远播,承继者众,如远在平湖之东的衙前镇就承蒙其影响而于道光年间开始创立诗社。陈锦曰——

道光丙戌、丁亥间,同里朱君草亭首倡诗社,远近属和者十余人。每当春秋佳日,君置酒盐溪旧第,招同人分题角韵,品定甲乙,如是者十余年。当是时,海滨无事,社中诸诗老承洛中前辈之遗,长者年五十余,次亦三四十岁,惟君最少,尚未及壮。一时人文之盛,如“南园”“北郭”。人各有集,其已刊者则有俞古水、朱六皆、吴听涛、朱雀桥、庄莘田暨余六人。其未刊者尚多。乃转瞬二十年来,社中师友零落过半,而君亦遽归道山。

《两浙輶轩续录》亦云:“于源曰:草亭居旧衙镇,耽吟媚学,尝于里中结吟社。”朱逢盛,字草亭,居衙前镇,著《清吟楼诗钞》。

张云锦的连续诗社之举亦对后来者再生影响,六七十年之后还有如“艺舫续课”的产生。张云锦从侄孙张定闰选订有《续艺舫诗钞》八卷,其自序云——

余从祖铁珊先生……侄孙乙舟,为先生五世孙,道光丙申岁(1836)读书余家,其友沈君吟楼亦时时过从。是年夏,乙舟聚远近同志十余人,为“艺舫续课”,更倡迭和,以为笑乐。而余亦与焉,诗虽不工,亦犹贤乎博弈也。

沈廷禄,字培甫,号吟楼,平湖诸生,著有《抱膝吟草》。

除了以上所知的张定闰、张乙舟、沈廷禄之外,“艺舫续课”可考的社员还有张金镛、张炳堃、沈钦禄等人。《平湖经籍志》卷三十一:“沈钦禄,字琴访,尝与张金镛兄弟结续艺舫诗课。”张金镛(1805~1860),原名敦瞿,字良甫,号海门,又号笙伯、忍庵,定闰兄之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侍讲,著有《躬厚堂诗文集》、《绛跗山馆词录》。张炳堃,初名瀛皋,字鹤甫,号鹿仙,金镛弟,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湖北粮道,著有《抱山楼诗录》。“艺舫续课”由张定闰及其侄孙张乙舟所倡结,从诗社名称上可以清楚看到,是继承张云锦“艺舫诗课”、“续艺舫诗课”的结社传统而来,其最后形成的社诗总集是八卷《续艺舫诗钞》。仅从作品数量上而言,这个诗社虽然被张定闰戏称“以为笑乐”“犹贤乎博弈”,但文学创作的最终成果还是较为可观的。

咸丰中,早已高龄的张定闰又曾亲自组织过“竹林诗社”,其主要成员为张氏叔侄张定闰、张金镛、张炳堃等人。诗社因有慕于魏晋之际“竹林七贤”而得名。《两浙輶轩续录》卷三十三——

《县志》:张定闰童年毕读十三经。尝集“竹林诗社”,与兄子侍讲金镛、都转炳堃辈晨夕唱和,为士林佳话。

“竹林诗社”中,以张金镛最负才望,常有佳制。他殿试时位列第五,即二甲第二名,传胪后官至翰林院侍讲,恒居清要,历持文柄,官侍讲以终。这个诗社的大多数成员都曾经是前述道光间“艺舫续课”的社员,两个诗社之间存在着鲜明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线索。

五、“古欢社会”与“洛如嗣音集”

“洛如吟社”之后150年,时至咸丰中,平湖诗人们还一直对“洛如吟社”、“续洛如吟社”念念不忘。甲寅(1854),郁载瑛、沈筠等人倡“古欢社会”;丙辰(1856),丁彭年、沈金藻、陆超升等人又举“洛如嗣音集”。

郁载瑛,字荻桥,平湖人,著有《味雪斋诗钞》,为“古欢社会”之首倡者。《两浙輶轩续录》卷三十九:“王大经序略:荻桥少即工诗,浮沉诸生中几三十年,岁在甲寅(1854),与予辈结古欢社会,会必以诗,颇极文酒之乐,倡和之集刻已盈寸。”此书卷二十七还著录有朱雷的社集诗《咏史分题,得介推母》一首。吴恩照《余事学诗室吟钞》有《题郁荻桥茂才味雪斋诗卷》诗云——

古欢雅社结东湖,佳日壶觞兴不孤。

雪屋填词闲按谱,长吟抱膝隐菰庐。

郁载瑛《赠朱雪筠雷》诗云——

一时赤帜树骚坛,洛社重开证古欢。

白雨横飞诗笔健,青山倒浸酒杯宽。

村孤野色迎眸迥,海近涛声逼户寒。

清旷襟期谁得似,相看疑在碧云端。

诗社成员除郁载瑛外,还有王大经、蒋槐、俞銈、顾邦杰、贾敦艮、沈汝良、蒋照、冯雷烻、时元熙、顾恩培、顾广誉、顾福增、刘东藩、陈锦、沈筠、许汝敬、黄金台、张茂修等人。“古欢社会”的诗作最后由郁载瑛辑为《古欢集》,并刊刻流传。

时隔两年,平湖再举“洛如嗣音集”,倡结者为丁彭年、沈金藻诸人。“嗣音”者,承嗣前响也。从诗社之名可知,“洛如嗣音诗社”同“续洛如吟社”一样,就其举社宗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三十二:“(丁彭年)君少好吟咏,才华清俊。尝举‘洛如嗣音诗社’,扬风扢雅,一时称盛。”沈金藻云:“我邑陆堂与其阮渔沧倡‘洛如吟社’,会者二十七人,秀水朱竹垞太史序其诗刻之;咸丰丙辰(1856),余与丁鹤俦茂才举‘洛如嗣音集’,亦得二十人,朱小云观察操选政,刻诗二卷,续刻二卷。”这里沈金藻将自己和丁彭年倡结“洛如嗣音集”与陆奎勋、陆载昆倡举“洛如吟社”相提并论,进而将两个诗社的成员、“操选政”者进一步对举,显示了“洛如嗣音集”组织者传承“洛如”遗风、倡导风雅诗教的宗旨与情怀。值得留意的是,“洛如嗣音集”的不少成员,如蒋槐、顾邦杰、贾敦艮等,他们都曾经是“古欢社会”的老社员。

由清顺康间陆葇等人的“当湖七子”、“东湖唱和集”、“平湖真率会”,到康雍间陆奎勋等人的“洛如吟社”、“鹦湖花社”、“赓花雅集”,再到雍乾间张云锦等人的“艺舫诗课”、“续艺舫诗课”、“续洛如吟社”,最后到道咸间朱逢盛等人的“清吟楼社”、张定闰等人的“艺舫续课”、“竹林诗社”、郁载瑛等人的“古欢社会”、丁彭年等人的“洛如嗣音集”,整个清代平湖地区的诗社随着历史的发展承接不穷,绵绵不绝,体现了一种内在而执著的传承性,丰富了平湖文化的发展内涵,铸就了平湖文学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2020-07-27 ——以“东湖”“洛如”“艺舫”为中心 12 12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00253.html 1 3 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