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以戒为师——概说弘一法师的律己风范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礼了悟法师为师,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字弘一。弘一法师一生持戒谨严,笃志念佛,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精研南山律学。

1932年农历二月十五,弘一法师在上虞法界寺之佛前发弘誓愿——

愿从今日,尽未来际,誓舍身命,拥护弘扬,南山律宗。愿以今生,尽此形寿,悉心竭诚,熟读究研,南山钞疏,及灵芝记。精进不退,誓求贯通。编述表记,流传后代……

其撰写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被收入大藏经中,重续在中国湮灭了八百年的佛教律宗,成为南山律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师认为,戒律是佛法之生命,是诸佛之本源,佛教虽然宗派甚多,但不管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律学是一切宗派必修的共同科目。就如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国法,一个政党不能没有党纪,一个家族要有家规,一个单位要有制度那样,如果没有了戒律,那么,佛教也将不成为佛教。刚出家的弘一法师看到社会上有的僧人自律不严,品行不高,修行不够,混饭撞钟者有之,趋炎附势辈不少,被俗家人轻慢鄙视,甚至讥讽,他有感于僧界之所以为世所诟病者,皆以不守戒律之故,为严肃佛门德行,宣扬佛法的威仪,便发愿毕其一生以戒为师,束身律己,弘扬律学,振兴戒律。

“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拿来律人的。”这是弘一法师常常说的一句话,他不仅常常说,而且是时时刻刻这样去做的。弘一法师是将律己作为自己人格升华的修行之道,通过律己来实践他对身口意三业的净化。 1923年,弘一法师从温州移锡杭州,曾借用温州庆福寺碗筷一副,以备路途中用。法师持戒精严,凡属公物,虽一毫而莫取。到了杭州后,立即托林赞华居士将所借碗筷带还给庆福寺,不敢拖延。

1937年夏天,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派梦参法师带着邀请函去厦门万石岩请弘一法师前往湛山寺结厦,安居讲律。弘一大师提出接待要一切从简,不得铺张,并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弘一大师从上海乘船准备去青岛时,叶恭绰将他乘坐航船的时间事先通知了倓虚法师,让湛山寺派人去迎接,弘一法师得知后便改乘他船,以避迎请。

到了湛山寺后,倓虚法师知道弘一法师持戒甚严,就没准备什么好菜,用餐时只给做了四个普通的菜送去,弘一法师却一个菜也没吃。第二次准备了次一点,还是没动。第三次只送去两个菜,还是不吃。末了只送去一个标准最低的菜,弘一法师问端饭的侍者,是不是僧众都吃这个菜,如果是的话他才吃,若不是,他还是不吃。在弘一法师的素菜之中,菜心、冬笋、香菇等都是不吃的,理由是它们的价格比其他素菜要贵几倍,所以寺里的僧众也只好顺他的愿,无法厚待他。而弘一法师在湛山寺第一次开示所讲的主题也正是“律己”这两个字。

待人以春风,对己以秋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弘一法师的律己之道。他平时的持戒,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臧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僧,如果有犯戒做错了事,弘一大师也不会拿着戒律去律他,而是责己,深深地惭愧自己怎么没有教化好对方,自责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能去感化对方。弘一法师曾多次抄录明代蕅益大师“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的箴言,作为自己的警训,自勉自励。

要说批评人,弘一法师倒是有一个“批评人”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吃饭。他的不吃饭并不是存心与人怄气,而是在替那做错事的人忏悔,是借事磨心。所以跟他常在一起的人,知道他的脾气,每逢他不吃饭时,就知道自己一定是做错事或说错话了,赶紧反省,找出错误,马上改正。一次两次,一天两天,你什么时候把错改正了,他才吃饭。至于你的错处,他一句也不说,而让你自己去说。弘一法师常说,如果用戒律去“律人”,而不是去“律己”,那就失去了戒律的意义。

弘一法师出家前是一代文艺大师,名重南北,桃李天下;出家后,慕名求见者依旧接踵,献金供养者摩肩。但弘一法师一向不受人施舍,潜心修律,放下一切名闻利养,了绝所有与修道无益之俗缘酬应。有一次,他在温州庆福寺闭关静修,温州道尹张宗祥前来拜望。寺主寂山法师觉得地方长官来见,当行方便之门,不见不妥,便拿着张的名片代为求情,弘一法师认为闭关期间出关会客,无益于学法修行,便坚意婉拒,张宗祥只得扫兴而归。

弘一法师在青岛湛山寺讲律时,当时的市长沈鸿烈知道后,便慕名访见。弘一法师以为这种官场上名闻利养的应酬与修行无甚相关,就托词予以婉拒。此后,沈市长又设斋宴去函邀请,弘一法师则派人送去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北宋惟正禅师辞谢朝贵优礼宴请的一首诗偈:“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仗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这种一心向佛,不趋炎附势、不攀结权贵、不做应酬和尚的清风亮节,着实让人钦佩。

弘一法师正是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律己誓言,把一切名利声色顺情境界尽皆看作毒药毒箭,拒挡阻之。赵朴初居士是这样评价弘一法师的——

近代中国佛教,自清末杨仁山居士倡导以来,由绝学而蔚为显学,各崇夫德,禅教明宗,竞擅其美,其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薄海同欤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

修行需要一个外缘和内因的和合,两者不可或缺,外缘是条件,内因是基础。除了种种殊胜的外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勇猛精进的内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内因基础,再殊胜的外缘也是枉然。所以,弘一法师尤其注重自力内因的修行。

观察弘一法师的律己风范,我们可以体悟到他的律己是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在宏观把握上,是以戒律为准绳,依教奉行,以戒为师;在律己的微观实践上,则以“惜福、习劳、持戒、自尊”“学、省、改”“虚心、慎独、宽厚、吃亏、寡言、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覆己过、闻谤不辩、不嗔”等修行方法,指导自己的律己行为,并以著述的形式对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予以分析、归纳,加以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从而上升至理论的高度,然后反过来用理论再去指导自己及僧众的修行律己实践,这些思想我们在他的《改过实验谈》、《改习惯》、《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律学要略》、《佛法学习初步》、《佛教之简易修持法》等著述中可以看得到。

如1933年春节期间,弘一法师在厦门妙释寺为念佛会讲律,就如何律己谈了自己的修行体会,他认为律己之法在“学、省、改”,首先须勤学多读,并推荐多习《格言联璧》等儒佛诸书,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进而能使自己辨善恶,明是非,打好学佛根基;第二步是反省思悟,学而后知不足,既知不足,当每日三省吾身,并自我观照言行举止,详细思之,是善是恶?是对是错?时时检点。为此,弘一法师屡书“三省”两字,警勉己行;第三步,经过反省,找出错在哪里,然后真心忏悔,知错即改,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欺欺人。按照弘一大师的观点,人无完人,金无足金,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他还引用古人的箴言开示众人,加以勉励:“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如此种种,言之凿凿,意之切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弘一法师戒行庄严,严以律己的崇行嘉迹,这些讲律内容后来整理编入《改过实验谈》。

在出家的二十四年里,弘一法师黄卷青灯,晨钟暮鼓,始终保持着“过午不食,寒不逾三衣”的清规戒律,一肩梵典,两袖清风,三件衲衣,为弘佛法,云游苦行。他将挚友和弟子布施供养的净资,都用于刊印经卷等礼佛诸事。

1941年,上海刘传声居士听说闽南丛林缺粮,恐法师道粮不足,便托人给法师捎去千元以供养之,弘一法师慨然以辞。

夏丏尊曾赠一副美国产的白金水晶眼镜给弘一法师,他也将此送给泉州开元寺,以拍卖所得的五百元给寺院购买斋粮,而他自己却淡泊无求。

他那双泛黄的布鞋穿了二十来年,还是1920年在杭州的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的;他用的一把雨伞,也是1911年买的,用了三十年;他的衣服、被子都是出家前置办的,补了又补,是真真正正的百衲衣;若有人送给他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他都转送给别人,他说,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自己福气很薄,无福消受。

刘质平在弘一法师五十诞辰时,曾细数过他蚊帐上的破洞,有用布补的,有用纸糊的,形形色色,有二百多处。刘质平要给他换,可法师坚决不许。他说: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

弘一法师常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1925年,有次夏丏尊得悉弘一法师在宁波七塔寺,便去看望他,只见他和四五十个和尚挤在一起睡,铺盖是用破席子包着的,一条薄旧的被子把衣服卷起来作枕头。夏丏尊邀他去上虞白马湖小住,见他的毛巾又黑又破便对他说:“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弘一法师却说:“哪里!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吃饭时,弘一法师告诉夏丏尊只许备一个素菜,夏丏尊问:“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弘一法师回答道:“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饭后,夏丏尊看他喝着白开水,便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白开水?”弘一法师笑着道:“好的!淡的也有淡的味道。”在弘一法师看来,什么都是好的,破衣服是好的,破蚊帐是好的,破席子是好的,破毛巾是好的,咸菜是好的,白开水也是好的,这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

弘一法师为何有此常人无法企及的化人境界呢?因为他贪嗔痴的欲火已经熄灭,诸苦之根源的无明已经消灭,因为他心中有佛,他已然将戒定慧融为一体。所以,弘一法师的律己,不是苦行,也不是难行,而是能行,而是极乐,是自利,更是利他。正是在这样一个个律己至严、治学至勤的自律律己过程中,弘一法师实践并完成着他的自利和利他。他的律己,既是自己灵魂的升华,同时也是对众生智慧觉悟的开发,是饶益众生;弘一法师的律己是学习之自觉,反省之深刻,改过之彻底的律己;他的律己是不断实现人格品质升华和完善的学、省、改的过程;他是在借律己之事来磨炼自己的道心,他的律己已彻底挣脱了世间种种名闻利养的桎梏,是完全摆脱了尘世之累的无上清凉。他的这种对于信仰追求的虔敬之心、律己之心,岂是一般人可能比及。正如郁达夫所说——

现在中国的法师,严守戒律,注意于“行”,就是注意于“律”的和尚,从我所认识的许多出家人中间算起来,总要推弘一大师为第一。

今年是弘一法师诞辰140周年,各地多有纪念。而我们纪念弘一大师,就是要纪念大师的这种严以律己、勤修精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伟大人格精神。在喧嚣浮躁之当下,对弘一大师人格精神的宣传和弘扬,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启迪众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对造福社会、教化善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王维军

2020-07-13 12 12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96020.html 1 3 以戒为师——概说弘一法师的律己风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