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锦秀
谁曾想到,原先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游客纷至杳来的“网红村”。谁能想到,原本一心向往城市,执意要离开乡村的年轻人,如今却开始留恋那一方诗意的家园,重新回归村庄,谋划起乡村崭新的前景。这一切的改变,始于农村环境的整治提升。
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在环境整治工程的强势推进下,“灰头土脸”的小村抖落尘埃,换上新颜。推窗见绿、开门即景,碧水绕村、四季芬芳,一个个“美加净”的小村,极大地提升着农村人居环境,让人们在这里得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徜徉于绿树红花间,实现幸福安居。
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好了,风景卖钱、“美丽”变现的经济新模式才有了萌发的可能。试想,如果一个村庄垃圾遍地、河水黑臭、环境脏乱差,连本村人都想逃离,又怎么可能引来游客?只有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雅、富有特色,每一地时光都宁静而又美好的村落,才是具有吸引力的。俞家浜便是如此。经历过整治的阵痛后,脱胎而来的美好生态环境成为这个小村的重要资源,村里瞅准美丽经济商机,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整体包装运营乡村旅游;又引入社会资本,村集体以环境资源入股的方式组建旅游服务公司,丰富旅游业态。有了好环境作底色,建棒球场、办农家乐,开设真人CS、皮划艇等游乐项目,都水到渠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就这样步入了“网红村”的行列。
一座没有产业的城市是一座空城。同理,“美丽乡村”只有通过产业的支撑才能真正发展成为“美丽经济”。美丽乡村不仅要环境美、庭院美、生态美,也要产业美、文化美,才能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宜居、宜业的全域秀美新生活。仅有美景相伴,缺乏业态布局,没有产业支撑,那么,这样的乡村也难以承担起富民强村、全面振兴的任务。值得欣喜的是,我市有不少如俞家浜这样的村落,正在以环境美为资本,探索美丽经济发展新模式,农家乐、民宿、采摘、垂钓等业态正在兴起。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干部、农民的理念也在转变,一些既具有基层治理经验、又懂现代经营的基层干部正脑洞大开,向着美丽经济发力。而村民们也正热情地参与到村庄经营中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守护美丽环境,为发展美丽经济加分。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美好的环境,人人向往。把环境打造好了,打造出特色了,融入文化气息了,老百姓的文明素质提升了,发展美丽经济就有了足够的基础。当然,发展经济绝不能牺牲环境,无论是开餐馆,还是办民宿,或是经营其他产业,都必须做好自身的环境维护。只有绿水常流、青山常在,美丽经济才能可持续。
“美丽”变现,风光无限。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平湖正不断挖掘乡村游、红色游等方面的资源,将美丽村落串珠成链,点绿成金,赋予乡村更多“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