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竹声疑民苦,一枝一叶总关情”,民政工作始终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政工作者也始终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社会救助、三社服务、福利保障,民政人倾情付出;养老机构、社会组织、深化改革,民政人狠抓落实……民政,已经成为不绝的光源,将温暖传递在城乡每一个角落。
过去一年,我市民政(社会)工作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为民以真情、抚民以大爱,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稳步推进“现代大民政”建设,在救助保障、养老提升、社会治理、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见习记者 徐晓雯 通讯员 方 颖
保民生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看点】
去年11月29日,浙江省大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省核对中心,以及嘉兴市、温州市龙湾区、绍兴市越城区、三门县、云和县、青田县等地的救助干部代表和杭州思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参加会议。该平台建设是我省构建大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上,与会人员对浙江省大救助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了逐一推演。省、市、县、乡四级救助干部纷纷建言献策。
【盘点】
过去的一年里,市民政局以我市列为浙江省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嘉兴地区唯一试点市为契机,率先试用省级“一证通办”平台,承办了嘉兴市社会救助“一证通办”业务培训会,出台了《平湖市大救助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我市大救助共享数据池建设。
为了让社会救助更加高效精准,我市积极推进低保、低保边缘户专项治理,对全市在册低保户、低保边缘家庭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规范开展低保、住房救助、医疗救助等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在册低保户2771户4079人、低保边缘户655户1616人、支出型贫困家庭35户115人、特困人员315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237.49万元、春节慰问金227.72万元,为1641户4143人支出临时救助金265万元。
此外,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入推广“护苗行动”试点做法;加强三峡移民安置融入服务,排查搜集并化解处置各类诉求319条,率先在嘉兴地区出台移民助医、助学项目,再次获评全省移民工作考核先进市;顺利完成市慈善总会换届,全年发放慈善救助款1642.48万元;为117户困难家庭实施环境改造“暖巢行动”,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6名。
暖民心
养老设施与服务双双提升
【看点】
去年6月28日,钟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福臻社区)试营业,中心内养老服务的硬件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设有托养房间3间(共10张床位),同时配备老年食堂、浴室、理发室等多个功能室。过去一年,市民政局加快推进省政府民生实事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累计建成镇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家,具备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服务、托养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社工或心理疏导服务和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等功能。
【盘点】
养老设施是养老服务的基础。去年市民政局深入开展养老机构转型提升,持续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行,市金色阳光老年公寓新建项目、市老年公寓修缮工程、当湖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提升工程、新仓镇养老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均完成全年建设目标,民办养老机构当湖街道一家人东方颐乐苑顺利营业,新埭镇彩虹养老项目完成主体框架建设。同时,新增3家镇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我市3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占比97%,社会化运行率100%。一个个高品质养老服务机构的建成运营,助力着我市全力打造“金色平湖 幸福养老”工作新模板。去年,还成立了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首次引入上海师资力量开展基层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承办并参加嘉兴市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获得团体一等奖。
老年食堂、社区助餐服务点、上门助浴服务……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日渐丰富和完善。去年,我市继续保持68家村社区老年人助餐、配送餐服务,主城区建有5家老年食堂,并有41个村社区老年助餐点通过签约送餐的方式实现助餐服务。继续为100多名困难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每年10次的免费上门助浴服务。
加快开展“互联网+养老”服务,全年共服务老人2万多人次,并有11家养老机构和86家3-5A级照料中心完成数据接入。累计完成1131名特殊困难老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并为1026名政府托底老人发放一键呼手机486件、智能手环246件、一键呼救定位器294件。
解民需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看点】
独山港镇赵家桥村“阡陌课堂”上,平日里围着灶台转的农村大妈拿起了画笔,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绘制起了创意轮胎画;曹桥街道马厩村的田间地头,由党员、乡贤、村民骨干为主要成员组成的环保监督治理队伍,在青扬社工的专业服务下开展“美化村容从我做起”活动。去年2月,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推进会暨农村社区“新乡邻”自治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了专业社工机构,入驻全市16个实验示范村,进行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一系列工作得到民政部专家中期评估认可。
【盘点】
2019年是我市实施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的第二年。我市扎实推进此项工作,启动实施了“新乡村、新乡邻”项目,推动形成“一村一品”农村社区治理案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社区治理示范样本。与此同时,举办首届友邻节系列活动,召开全市“党建引领·友邻善治”高峰论坛,启动平湖市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室和平湖市友邻发展学院,发布了平湖首个“友邻善治”社区治理和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动19个城市社区基层治理项目和“友邻地图”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友邻善治”品牌影响力。此外,去年我市还在嘉兴率先完成“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理规范专项行动,指导建成了嘉兴市首个客厅式服务社区。
在此基础上,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始终保持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100%,发布了首个党建研究课题成果,培育首家枢纽型党建类社会组织。同时,积极完成市级社会组织创益园2.0版本的建设,实现了全市镇街道平台100%实体运行。据统计,现有登记注册社会组织540余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983家,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资金达2200多万元。
“潮起长三角,扬帆正当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接轨上海工作也更进一步,建立了金山、平湖、嘉善三地联动社会工作驿站,与上海廊下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书,成立浙沪山塘社工服务站。此外,积极推进与其他区域的合作,建立浙江平湖与甘肃安宁“区域联动社会服务基地”,加强双向联动。过去一年,社工人才队伍量质并提,诞生了全市首批22名本土社工督导人才,全市持社工证人员总数达1
835人,累计推出社工岗位300余个。
顺民意
民生服务全面优化
【看点】
“我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响应国家号召接受海葬,是父亲生前托付我的最后遗愿,因此我和家人也十分支持。”志愿参加“骨灰撒海”仪式的逝者家属沈先生说。去年4月11日,由嘉兴市民政局和嘉兴五县(市)两区民政局主办、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协办的“骨灰撒海”活动在上海举行,我市29位亲属护送着14具亲人的骨灰乘车来到黄浦江畔吴淞客运码头,参加此次活动。
【盘点】
过去一年,市民政局继续围绕“文明殡葬”主题,不断加大殡葬改革宣传力度,有效推进节地生态葬,特别是结合清明、冬至等重要节点,通过报纸电视、微信短信等,多方位大力宣传生态节地安葬和惠民殡葬政策,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让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和文明低碳祭扫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殡葬减免补助政策的通知》,完成市殡仪馆扩建工程竣工验收和市福陵园壁葬工程建设,全年为3305名人员减免殡葬基本服务费用371万余元。对已故平湖籍居民,选择海葬或入葬福陵园公墓林荫苑、绿荫苑,不保留骨灰的,分别给予5000元和4000元的经济补助,对一些特殊困难人员以及烈士父母、因公牺牲军人父母等,免费实行对应的节地生态葬法。与此同时,成立了平湖市柏年殡葬服务有限公司实体化运营筹备组,研究制定《平湖市柏年殡葬服务有限公司服务指南》,推动柏年殡葬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提供殡葬礼仪服务。
此外,市民政局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利民,实现收养入户“一件事”、婚育户“一件事” 、亲人身后“一件事”上线运行,11个民生事项实现 “一证通办”,殡葬服务、婚姻登记、地名门牌等民政数据调用共享量位居前列,全年累计办理各类“最多跑一次”事项3.43万余件次。高质量完成了盐平线、南平线、沪浙线联检工作,命名、更名地名29处,制作维修门(楼)牌13950块,安装门(楼)牌12765块,向嘉兴迁移门牌数据32万余条。全年办理结婚、离婚登记4006件,举办“爱在金平湖”大型集体婚礼,深受新人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