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0200122C版:

民政部门探索“智慧+救助”模式 打造全省大救助体系建设“平湖样板”

为民生托底 让民心更暖

本报讯 一直以来,社会救助作为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保障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象认定难、申请材料多、判别要素杂、审批时间长、救助类别多、基层力量弱等“堵点”问题的存在,让社会救助审批业务客观上较为繁琐而复杂。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这两年我市以深化民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智慧民政’建设,创新探索‘智慧+救助’模式,着力方便群众、提升效率,打通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俞鑫岗说,新救助平台启用至今,已办理救助件2547件,其中成功通过1629件,救助绩效更加明显,救助管理更加规范,救助对象核查“快、易、准”成效显现,打造出了全省大救助体系建设的“平湖样板”。

“一证通办”——申请更便捷

去年秋天,家住钟埭街道三友社区的李先生来到居委会办理低保证。与以往相比,李先生不用再来回递交户口簿、收入证明、婚姻状况、疾病证明等大量材料了,只需要跑一次、提供一张身份证就能实现“一证申请”。更令他惊喜的是,整个办理时间从原来的30天压缩为短短数天,速度大大加快。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我市民政部门成功探索出的社会救助“一证通办”创新实践。去年8月,我市作为嘉兴市的唯一试点县市,在全省率先试行浙江省社会救助“一证通办”新系统的基础上,主动参与浙江省大救助体系建设,印发并落实《平湖市大救助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重点突出数据归集、系统联动、信息共享,着力构建“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的大救助体系。

“为了让申请更加便捷高效,我们进一步整合了救助政策,梳理了准入清单,畅通了申请渠道,实现了救助申请‘最多跑一次’。”市民政局社救慈善科科长季华说。首先,通过全面梳理现有救助政策,明确了纳入低保的救助对象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可享受的救助内容,明确了申请低保家庭的准入条件,包括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和银行存款、房产、车辆等家庭财产,以及无法确认的特殊情况、需提供的相应佐证材料。然后,按照相关标准及要求,依托大数据核对平台,打通政府部门内部数据壁垒,实现民政、公安等10个部门39项信息的互联共享和数据归集。这样,申请人只需凭一张身份证就可以申请救助。原先申请对象需要提供的申请书、户口簿、身份证、收入证明、婚姻状况、残疾程度、疾病证明、赡养人情况等多至14项材料,现在基本上都能由数据库自动调取。

服务“零距离”,“绿色通道”开到群众家门口。据季华介绍,现在申请对象既可通过“互联网+掌上APP”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通道,录入家庭基础信息并授权后完成自主识别和自助申请,也可在全市各镇街道、村社区进行申请,通过高拍仪完成信息采集。同时,民政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在各镇街道分别配备了1至2名社会救助专职社工开展上门服务,对辖区内居民的困难情况进行实时掌握、认真调查、全面核实,确保了那些真正有救助需求的家庭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救助。

“一键核对”——审核更精准

在平湖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工作人员在“浙江省社会救助管理系统”内一键点击核对按钮后,电脑屏幕上便开始进入核对流程,户籍、婚姻、殡葬等信息就通过后台自动获取并显示在申请户信息中,结合其他核对信息最终“出炉”核对报告。“你看,显示‘正常’的就表明核对结果通过,显示‘异常’的则表明申请人可能财产超标。”工作人员解释道。

核对完成后,核对报告就推送到了市民政局社救慈善科。“我们会根据核对报告和核查表审核审批,将审批结果和核对报告反馈给镇街道,并在村社区张榜公布,公示没有异议就可以发放救助金了。”季华说,“以前因为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核对一户,打几十个电话是常事。现在在平湖申请低保,全流程数据流通都通过‘一键核对系统’进行,实现了数据自动比对,变‘干部跑’为‘数据跑’。”

前端受理是基础,后端审核是关键。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精准性,让后端审核既快速又准确呢?我市民政部门在“一证通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依托社会救助数据平台,在取得个人授权、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对申请人的家庭成员、收入和财产信息采取“一键核对”,不断健全完善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信息集约化,实现数据“统一跑”。将民政及其他相关部门数据通过网络或电子介质方式,直接推送至社会救助平台;不动产信息通过政务云平台,建立与社会救助平台相连的信息通道,实现比对反馈;公安等部门通过开发与社会救助平台相连的数据接口,实现信息直接着落共享。

——条件标准化,实现数据“自己跑”。建立准入条件标准体系,在后台按低保救助类型,设置资格条件、收入、财产条件和否决条件,包括户籍、收入及车辆、房产、银行存款等相关条件的数据标准。

——比对自动化,实现数据“快速跑”。核对系统通过比对,方便判定申请对象是否符合救助条件,被否决的加入提示功能。同时,开发批量导入、一键分类导出功能,当天完成核对,核对时间从原来20个自然日缩短为最快1个自然日。平台启用至今,已核对困难家庭2153户4862人,共筛选出不符合救助条件对象872户1762人。

“一仓应用”——救助更温暖

创新无止境,超越谱新篇。在“一证申请”和“一键核对”基础上,我市不懈努力、继续发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救助平台,统筹协调28个部门(单位)建立了平湖市大救助数据仓,实行集成办理“一仓应用”,引领社会救助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这个大救助数据仓的数据来自哪里呢?季华介绍说,主要从三方面归集完善:一是全市涉农惠民财政性补助资金信息数据;二是全市部门(单位)特有个性化补助数据;三是省大救助信息平台共享模块信息数据,包括全市29个部门(单位)的126类信息(其中基础信息6类、家庭财产12类、家庭收入91类、家庭支出9类、扩展信息8类),并与省大救助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快速获取经济状况核对、动态管理、协同办理、统计分析、综合查询等业务模块相关数据信息,有效推动救助信息大汇总。

与此同时,强化数据外链,着力推动救助信息大运用。一方面,数据可内链至部门(单位)业务系统,方便实时核查比对,做到“不重复、不掉队”;另一方面,数据可外链至村、社区,群众可通过网络受理、数据代跑、电子流转等实现提交,让群众“少跑腿、易办事”。

一个完整的“闭环审批”,在数据共享之下打造而出:困难群众凭一张身份证就近到社区申请或通过手机APP申请——由专业救助社工入户调查,填写八统一表——镇街道初审、公示——市民政局开展“一键核对”——审批公示、发放救助金。这一创新成果,无疑给办事群众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数据平台整合应用,实现了2个‘并重’。”季华说,那就是依申请给付与主动发现并重、物质救助与精神帮扶并重。具体而言,就是在方便困难群众办理救助申请的同时,注重救助对象的主动发现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也不掉队”,至今已发现60多例。在救助过程中,还全力推进由传统的物质救助转向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综合援助。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社工服务项目与困难群众需求的“高度匹配”,让“雪中送炭”成为救助常态,让“智慧救助”传递温情、重燃希望。

■记者 胡菁菁 通讯员 方 颖

2020-01-22 为民生托底 让民心更暖 12 12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1645.html 1 3 民政部门探索“智慧+救助”模式 打造全省大救助体系建设“平湖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