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今日平湖报

“杉水共富”奔头足

■记者 戴 琰 通讯员 陈明远

【现场见闻】金秋送爽,稻穗飘香。上周末,新仓镇杉青港村的田野间,一场满含乡土气息与欢乐氛围的稻田咖啡玉米节启幕,百亩田野变为“欢乐海洋”,现场人气爆棚,尽显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步入玉米地,翠绿的秆子层层叠叠,织就一片硕大的“绿色迷宫”。“这边!这边!我找到出口啦!”迷宫深处,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他们攥着刚摘下的新鲜玉米棒,在秆间灵活穿梭,清脆的笑声洒满田间。大人们也卸下平日的忙碌,循着孩子的脚步一同探索路径。不一会儿,不少人的竹篮便装满了颗粒饱满的金黄玉米。

与这片热闹的玉米迷宫相邻,“吾与杉野”稻田咖啡馆里,又是另一番惬意光景。落地窗前,游客围坐一堂,捧着热咖啡望向窗外。微风拂过,连片稻田发出“沙沙”声,让人瞬间卸下疲惫、倍感放松。“坐在这儿看稻浪、喝咖啡,再听着外面的欢声笑语,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了。”从上海金山区专程赶来打卡的俞孝爱说,没想到乡村里竟有这样的地方,既有浓浓的乡土味,又藏着惬意的小情调。

【创新实践】玉米+咖啡,这份有乡土气息又有情调的独特体验,正是一群年轻人返乡创业的亮眼成果。三年前,他们带着前沿创新理念,把咖啡馆“种”进了稻田里,用一缕咖啡香串联起田野风光与乡村生活,不仅让原本朴素的乡土资源变成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更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了新切口,带动周边资源联动增值。

在主理人朱江看来,稻田咖啡馆的创新内核,在于“农业+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这里打破了传统咖啡馆的空间边界,1500亩稻田成为天然背景板:喝咖啡时能看稻浪起伏,坐在露台能听风声虫鸣,儿童游乐设施与舒适沙发相映成趣,让乡村美学自然融入日常体验。更独特的是,咖啡馆并非孤立的消费场景,而是与旁边的“特冒头有机农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闭环,游客在咖啡馆里,能品尝到用农场鲜产番茄制作的饮品;透过玻璃窗,可直观看到数字化大棚里的种植场景;扫描二维码,还能清晰了解番茄从育苗到成熟的全过程,让消费体验更具新意和温度。

作为“新仓经验”的发源地,“合作共赢”的基因始终深植于新仓镇的土壤。如今,这片土地以“合作之源·杉水共富”片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将57.6平方公里全域、8个行政村拧成“一股绳”,打破村域壁垒、整合全域资源,既以科学产业布局筑牢共富根基,又以农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产业兴则乡村兴,协作正是“杉水共富”片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该片区摒弃“一村单打独斗”的模式,由镇里牵头,全域梳理土地、厂房、物流等资源禀赋,通过“组团画像”精准匹配产业项目与各村优势,既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推动“一村一品”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力。同时,片区还创新推出“村集体+运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发展的收益精准反哺基层、惠及每位村民。其中,双红村芽菜项目的快速落地,便是协作效能的直观体现。镇里统筹协调,及时解决了初始承接村的配套限制,推动项目跨村落地,项目达产后,不仅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更能让村集体土地租金实现大幅提升。如今,“杉水共富”片区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2%,远超区域平均水平,产业发展的“共富底色”越发鲜明。

若说产业是片区发展的“筋骨”,那农文旅融合便是激活乡村活力的“血脉”。该片区将稻田、林地等生态景观与乡村文化节点串联成线,按照“核心集聚、周边辐射”的原则划分功能区,统筹布局稻田咖啡馆、特色民宿、农事体验等多元业态。同时,打通村际文旅专线,完善游客服务站等配套设施,依托1小时直达沪杭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引得来、留得住、玩得好”的乡村休闲场景。目前,核心区域的“吾与杉野”稻田咖啡馆,凭借“稻浪伴咖啡”的独特体验成为网红打卡点;郁野·杉水旅游度假区餐饮业态已开业,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后续,随着主题酒店、水陆游乐项目的逐步落地,片区将形成完整的多日游体验闭环,让生态价值真正转化为村民增收、集体致富的经济价值。

“我们始终以‘新仓经验’为根基,推进‘杉水共富’片区建设,核心就是打破‘壁垒’、做好‘协作’,既让产业与农文旅深度融合,把乡土资源变成发展优势,又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共享成果。”新仓镇相关负责人说。

【群众评价】杉青港村村民宋卫其:以前种地真是难,靠天吃饭不说,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忙不停,收入却很有限。如今不一样了,把家里几亩地流转给村里,不用再操心耕种,每年都能拿到固定租金。闲下来的时候,还能去旁边的农场打零工,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2025-10-2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82256.html 1 3 “杉水共富”奔头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