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今日平湖报

既有“硬保障” 更有“软关怀”

林埭让基层青年“心”有所归

■记者 戴 琰 通讯员 纪亚千

本报讯 化妆刷轻扫过蜜粉盒,唇刷在唇间晕开温柔底色……近日,林埭镇党群服务中心的美妆课现场暖意融融。镜子前,青年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手持美妆蛋专注练习,指尖起落间,精致的通勤妆渐渐成型。这场细腻生动的课堂,正是林埭镇“下班来吧”兴趣社的日常,更藏着该镇回应当代青年精神需求的暖心答案。

“既能学化妆提振精气神,又能和大家一起读书、聊心事,比宅家刷手机踏实多了。”青年学员朱静怡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以往提及青年“扎根”基层,外界目光多聚焦于就业、住房等“硬保障”,却常常忽略他们“白天忙工作、夜晚空落落”的“软困扰”。针对这一痛点,林埭镇党群服务中心与工会精准捕捉需求,创新推出兴趣社模式:课堂选址在步行可达的地方,课程排定在18时后的黄金时段,无需赶远路、不用挤时间,为青年打造出“可停靠、能交流、有收获”的精神角落,让“家门口充电”的便利,悄悄转化为“心有所归”的温暖。

在课程设置上,兴趣社更跳出“应该教什么”的惯性思维,从网格调研、青年座谈中找准方向,每一门课都精准对接青年实际需求。美妆课上,老师细致拆解通勤妆技巧,帮青年在细节里重拾自信;围棋课从基础规则教起,让青年在慢节奏对弈中沉淀心绪;瑜伽课则针对性舒缓工作疲惫,细致关照青年身心健康。全程无枯燥理论灌输,只有“上手能用”的技能、“即时舒缓”的放松、“慢慢沉淀”的治愈。截至目前,“下班来吧”兴趣社已开设6门特色课程,参与人数超40人。

事实上,在林埭镇,关爱青年精神需求早已突破“单点服务”的局限,构建起覆盖全镇的系统性工作格局。依托“镇—村(社区)—企业”三级服务网络,将青年精神需求纳入网格常态化调研,精准梳理出返乡创业青年、企业务工青年等不同群体的“心事清单”。同时联动党群服务中心、工会、民政、妇联等多部门,搭建“阵地+活动+服务”三位一体关爱体系,实现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匹配。

在阵地建设层面,镇域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打造青年综合服务枢纽,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村(社区)就近开辟“青年书屋”“谈心角”,让青年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交流放松的“小天地”;企业厂区同步增设“职工心灵驿站”,配套心理疏导等服务,兼顾青年工作与生活诉求。在此基础上,全镇还定期开展“青年读书会”“交友会”“职场技能沙龙”等特色活动,年均举办超15场,覆盖青年超300人次。

“青年‘扎根’基层,从不是单向的‘被动接纳’,而是基层与青年双向的‘彼此滋养’。”林埭镇党建办相关负责人说,基层要留住青年,关键在于既做好就业、住房等“硬保障”,更要织密关爱青年精神需求的“软网络”。如今,林埭正以一系列暖心举措,帮青年卸下孤独与迷茫;而青年也带着满满青春活力反哺基层,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正在镇域间持续传递。

2025-10-20 林埭让基层青年“心”有所归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82056.html 1 3 既有“硬保障” 更有“软关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