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城事

海上寻鲜

从热情奔放的夏天到温婉宁静的秋日,每当明媚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向海面,一群“海洋精灵”凌波浮动。它们灵动轻盈、时卷时舒,宛若海中仙子,这就是海蜇。我国关于食用海蜇的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汉代袁康在介绍春秋时吴越人的《越绝书》中写道:“水母目虾,南人好食之”,此处的水母指的就是海蜇。

海蜇也是平湖人餐桌上一道不可替代的美食,在独山港镇的白沙湾村、海塘村等地,就有不少以捕海蜇为生的渔民。本地海蜇本地吃,能吃出怎样的一口鲜?除了经典的凉拌海蜇,用新鲜海蜇烹制的海蜇汤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是本地老饕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日前,记者跟随海塘村渔民徐雪康和海天渔港的大厨王永伟的脚步,见证了这道鲜美海蜇汤的诞生。

海蜇汤味道美不美,取决于食材的新鲜程度。因此,唯有靠海吃海的小渔村才能做出它的顶级味道。

捕海蜇有时令,在每年8月下旬开捕,中间可经历几个月,按照本地渔民的传统说法,一般可以捕到农历“九九”重阳节的时候。

捕海蜇是一项体力活儿,本地渔民会在近海打上深入海底的桩,用于捕海蜇、鳗鱼等不同海货。捕海蜇时需要用毛竹扎一个四方的支架,将其固定在桩基上,支架内侧则需要放上一个巨大的尼龙网兜,本是“开放”的兜底部要用绳捆紧,这是“兜”住海蜇的关键。

每到涨潮后,支架和网兜会被海水淹没,随潮而来的海蜇一旦游入网兜,那将是一张“单程票”。退潮后,渔民们会驾着十来米长的渔船,浩浩荡荡地前来收网。

几人合力将网兜拉上船,然后扯开绳结,大量晶莹剔透的海蜇就倾网而出。“每次出船少则几百斤,多则四五千斤,收获好不好,完全看是不是海蜇捕捞的好年景。”徐雪康说,海蜇是大海的味觉馈赠。捕了近50年的海蜇,他至今仍摸不透什么样的年景才是海蜇的丰年。只知道,本地渔民家多有小名叫“海多”的孩子,这些孩子都出生于海蜇多产的年份。

捕海蜇的辛苦不只在于拉网兜时的竭尽全力,更是随着一月两次潮汐轮转的出海“时机”。“最早的时候要3点从家出发赶往码头,去晚了潮水略涨,可就没法捕海蜇了,远道而来品尝这道美味的食客就会跑空。”徐雪康说,村里的海鲜一条街生意火爆,海蜇汤可是“招牌菜”,而这一带从事海捕的渔民已从最多时的200多户缩减几十户,如今捕海蜇不仅是他谋生的活计,也承托了更多人对这一口“鲜”的期待。

快手烹饪

诚如徐雪康所说,海蜇汤是海鲜一条街上最为重要的本地菜式,在海蜇丰收的季节,可以说是家家必备、桌桌必点。王永伟经营的海天渔港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二三十份。

在渔民捕获的成百上千海蜇中,不是所有的海蜇都能成为烹饪海蜇汤的原料,唯有那些不过2斤的小海蜇才能被选中。其中以碗口大小、仅有半斤的“迷你”海蜇口味最佳。据王永伟回忆,传授他海蜇汤烹饪技巧的老师傅曾说,海蜇汤的吃法源自渔民,因为小海蜇体型小,腌制后会化水流失,故而有了直接烧汤的吃法。

烹饪海蜇汤的要义就是一个字——快。当海蜇被渔民直接送到餐馆门口时,王永伟会立刻丢开手边的活儿,快速处理海蜇。在流水的冲刷下,快速除去海蜇的口器,顺手拉掉通身的黏液,洗净后两面用冰块冰镇。

等到烹制时,取出海蜇或切一厘米宽的条状,或切麻将大小的块状,起锅大火烧水,水开后倒入黄酒,随即海蜇下水焯30秒捞起过凉。“只能是30秒,少了不熟,多了化水,这就是这道菜的难点,也是重点。”王永伟介绍道,焯完水的海蜇,会自然卷曲,此时就可以进行第二步烧汤。按照本地做法,烧汤用清水,放入各类小虾、小贝壳和蛋皮,加之葱姜煮开,最后再放入海蜇,同样烹制30秒,关火起锅,少盐调味。按照王永伟的做法,白胡椒粉和葱末会随汤一起上桌,食客可以按个人口味自行添加。

海蜇汤的做法大同小异,有些厨师喜欢在海蜇汤内放入一小勺酱油、有人喜欢放一勺猪油,丰富味道;也有爱喝浓汤者,用鸡汤、骨汤做汤底,但无论哪种做法,都无法掩盖新鲜海蜇在汤中展现出来的咸鲜味,再加上脆弹的口感,一口就能让人爱上最本真的“大海味道”。

如今新鲜海蜇又涌现出了不少新吃法,比如葱油海蜇、凉拌鲜海蜇等,这些吃法虽以其创意,得到了不少食客青睐,但海蜇汤这道深藏渔民智慧的传统汤品,依旧是平湖人对于新鲜海蜇吃法中的“扛把子”。

(图片由独山港镇提供)

2025-09-2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79185.html 1 3 海上寻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