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瓜里悟道,霍火报恩

——平湖灯会里的百姓

■ 朱昕艳

“储家湾里竹棚连,元夕花灯无数悬。走马斗鸡新样巧,游人争买不论钱。”这首清代文人张云锦的竹枝词,生动描绘了两百多年前平湖百姓购买元宵花灯时的情景。那天,当湖城里卖花灯的竹棚一个连着一个,无数售卖的元宵花灯悬挂在竹棚上,令人眼花缭乱;看到样式新奇巧妙的走马灯、斗鸡灯,游人争相购买,根本不计较价钱。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怎样“灯如昼”的敞亮夜晚!平湖人爱灯,爱光明,爱好日子,爱得心明眼亮。元宵灯会作为我国的传统民俗,千年来自是深受百姓喜爱。只是,在瓜乡平湖,当地人最爱的还属身边的西瓜灯会。

耿耿丹心方寸中

平湖何时开始种植西瓜无从知晓,但一代代平湖人凭借聪明才智和精巧手艺,经不懈钻研提升西瓜品质,使平湖西瓜脱颖而出,在明代嘉靖年间被列为皇室贡品,天下闻名。平湖人种瓜之余,刻瓜自娱。清代平湖举人徐锦华在他的《咏西瓜灯》诗中写道:“曾折风荷制碧筒,传灯复剖玉玲珑。水晶球带轻烟绿,翡翠笼含冷焰红。一片清凉心忽热,十分圆满腹偏空。官闲漫笑如匏系,耿耿丹心方寸中。”只见诗人先将西瓜剖开去瓤,往里面放入蜡烛点燃。烛焰透过瓜皮,将玉玲珑般的西瓜映照得透亮如水晶球;西瓜皮自带的纹理在光的透射下,泛出轻烟似的碧绿,缠绕镶嵌在水晶球上,仿佛将其雕饰成翡翠笼,似真似幻。当诗人沉浸于自制西瓜灯带来的绿色清凉时,忽然感受到灯芯散发的温度,心头为之一热,他发现,外表十分圆满的瓜灯,内部除了那一点拼命闪烁的红色焰火,竟空空如也。而他为官久久不得升迁,旁人都笑他如被搁置的匏瓜,不受重视。但是,他实则恰似这外冷内热的西瓜灯,也有一颗火热的赤胆忠心。

徐锦华在民国《平湖县续志》(卷八·人物列传)中是这样被记载的:“徐锦华,字朴甫,号秋宇。咸丰辛亥举人,考取景山官学教习,除江苏太仓州州同。初至,入吏治馆,月试屡冠其曹。署靖江、丹徒知县,有声。屡充乡试同考官,尤称得士。耿介不善逢迎,致仕归,日手一编以诗古文辞,接引后进若不及。工医,活人无算。卒年七十五。”他虽是微末小吏,但对业务丝毫不懈怠,其吏治考核屡次居首。哪怕只是去代理知县职务,任期内也尽心尽责,干得有声有色。由于为人刚正耿直,不善于阿谀奉承,他的仕途没有更进一步。他辞官归家后,每日与诗书为伴,热心提携后辈,唯恐自己做得不到位。精通医术,救活的人不计其数。徐锦华的经历与西瓜灯何其相似,事业上虽未显达,那颗“耿耿丹心”却很燃,温暖了他人,圆满了自己。

一盏西瓜灯,照亮的何止是徐锦华的人生。

平湖西瓜灯历史悠久。清代张逢年《咏怀堂诗存》中的《西瓜灯》一诗,是现存史料中最早描绘平湖西瓜灯的诗作,证明平湖人至少从乾隆初年就开始雕刻西瓜灯。迄今为止,西瓜灯照亮平湖人的生活至少有三百多年。在盛夏的夜晚,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提着瓜灯相聚纳凉。此时,大家不只是在比拼自家西瓜的大小、刻瓜技艺的优劣。瓜灯上雕刻着的花草虫鱼、祥禽瑞兽、神话传说等图案,将众人的心思与见识展露无遗。孩子们的瓜灯上,跳动着发现新事物的喜悦;青年人的瓜灯上,洋溢着向往爱情的甜蜜;中年人的瓜灯上,承载着对儿女的期望和对长辈的祝福;而智慧的长者则把“桃园结义”“岳母刺字”等故事刻到了瓜皮上,借着瓜灯聚会的时机,将礼义廉耻传承。

西瓜甜蜜了平湖人的生活,西瓜灯更是点亮平湖人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灯,这使得平湖西瓜灯会历久弥新。1991年,为庆祝撤县建市,平湖正式设立“平湖西瓜灯节”,将民间灯会升格为官方固定节日。2003年,该节日更名为“中国·平湖西瓜灯文化节”,被赋予新的内涵,它将作为平湖的一项特色文化活动,承担起招商引资的使命,助力平湖经济腾飞。崭新的时代,西瓜灯依然熠熠生辉,为丰富平湖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增光添彩。

不过,在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重要影响力的西瓜灯会前,平湖还有一个霍光灯会,曾照亮了平湖人民一段暗无天日的岁月。

年年朝献霍侯宫

“灯彩增辉烛影红,年年朝献霍侯宫。犹闻仗剑巡湖浒,当日金袍御寇功。”(清·陆栱斗《当湖竹枝词》)诗里的“灯”是为霍侯“御寇功”而红。平湖民间口耳相传最广的故事是: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平湖,夜晚倭寇看见城头有一巨人在东湖洗脚,身旁挂着“霍”字大灯,惊吓得连夜撤退。为感恩霍光护城有功,平湖百姓在显忠庙举行祭祀活动,并于每年霍光诞辰的农历四月十八日的前后三天,举办灯会,以示诚敬有加。这或许就是霍光灯会兴起于明代中后期的缘由吧。

平湖市图书馆《故纸里的记忆——民国平湖报刊展》中的《民声报》民国十年五月二十六日第三版有“昨日为霍诞灯汛之第一日,街上红男绿女,往来不绝”的记录;《平湖商报》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十四日第五版记载了“霍诞来平,饮于洽生,凭窗眺望,只见人头滚滚”的灯会拥挤之状。说明霍光灯会直到民国,还活跃在百姓生活中。

陆诗中提到的“霍侯宫”就指祭祀霍光的显忠庙,始建于北宋,远早于明代的霍光灯会。天启《平湖县志》收录的《显忠庙记》交代了建庙的时间、缘起。全文如下:

显忠庙记

大观庚寅冬,鲁广陵秩满,腊中归省亲,道经吴江,寒甚,一夕震泽冰合。既抵家,乡人皆言曰:“昔湖中冰厚几尺,有物自东北趋西南,轰然有声,冰碎如粉,夕即还,如是三日乃已,此何异耶?”詹曰:“异,我不得而知之。第闻吴主孙皓尝被疾,时有神降于小黄门,云:‘华亭鹹塘风涛为害,非人力能防。古海盐县治一旦陷为湖,无大神护。臣,汉之功臣霍光也。臣部党有力,当镇之,可免。’”翌日疾瘳,立庙小金山。乡人盍相与築宫湖上,竭虔昭惠,以镇此土乎?佥曰:“兹众所祈嚮者。”即卜爽垲之地,占湖山之胜,乃营庙宇,乃严神栖。自是远近翕然,结社会拜者軸舻相衔也。窃尝谓生为伟人,则没为明神,必有大功德于民,随其所向,而追想世奉祀之,如大禹之于会稽,泰伯、季礼之于姑苏,伍子胥之于钱塘,马伏波之于南海,韩文公之于潮阳是也。惟忠烈公策名孝武,拥昭立宣,厥功懋焉。是时汉都长安,距吴会为远甚。又公之没,更两汉,历三国,已数百年矣。乃託吴主之疾,肇建金山之祠。敷锡阴贶,宏庇海邦,此何理耶?噫!人心神矣乎。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生兮一世之杰,没兮有不亡者存,如月在天,有水则现,舟行月移,东西南北,随所向而见之。若黄石公之于仙州,张渔阳之于酂邑,民猶尸祝之,矧夫忠烈严严,精爽凛凛,发祥炳灵,感应如響,曾何久且远之问耶!时愈久而民之祀愈崇,道愈远而民之祀愈广,神妙莫测,讵容拟议哉?公之勋业,青史焕然,而钱氏谓之冠军,非是。我宋重熙,百神受职。宣和二年始赐额曰“显忠”,后三年,诰封“忠烈”。公虽冠五等之爵,尚迟显册之颁,庶致崇极而侈神贶也。丙午春,詹归自京师,祗款祠下,至,未就绪,慨叹久之,而职其事者,舆议弗允,亟告县大夫而易之。明年冬,阖郡司还朝,过家上冢,乃见庙宇屹然,拥以虚亭,翼以修廊,旁列攸司,各有次第,高明轮奂,庭殖翬飞。徘徊谛观,目骇而心肃焉。因裒始末书之石,式告来者。鲁詹撰。

作者鲁詹(1080年—1133年)即为建显忠庙的发起者。他还是有“鱼头参政”之称的宋代名臣鲁宗道的曾孙,平湖解放路城隍庙南面的三登桥就是为纪念他和鲁詧、鲁訔三兄弟先后登进士第而得名的。

鲁詹先向平湖乡亲讲述了一段奇闻:吴主孙皓曾经患病,当时有神明附身到一个小宦官身上,说华亭一带的盐田受到的风浪灾害,不是人力所能防控的。过去海盐的县政府所在地,突然沦陷为湖,就是没有大神守护的缘故。他是汉代的功臣霍光。他的部属众多,力量强大,如果派他镇守此地,便可免除祸患。孙皓第二天就病愈了,命人在小金山建了庙宇供奉霍光。鲁詹接着询问乡亲们能否一起出力在东湖边修建庙宇,极尽虔诚地向神明求福泽,从而镇守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众人齐声回应说这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后在鲁詹的组织下,庙宇修建完成,皇上赐匾额“显忠”。这就是当湖显忠庙的由来。

平湖地貌与华亭一带颇为相近:湖地东南薄海,潮口壮于天,食土之皮,是资盐不宜秬秠,木首而草趾,半在山,半距海,数仞亢,莫与水比也。(天启《平湖县志·舆地之三》)平湖东南部濒临大海,海潮入口处声势浩大,土地表层盐碱化严重,只适合产盐。行政区域一半靠山一半临海。田埂高出地面数仞,无法引水灌溉。平湖历史上在秦末、东汉还曾两次陷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明·郭子章《郡县释名·浙江上》)。可见,平湖百姓长期以来深受海岸侵蚀之苦,因而迫切需要寻求超自然力的庇护。于是吴主孙皓的这个梦流传开来后,逐渐成为千万百姓的梦想,大家纷纷响应,效仿华亭做法,出钱出力,把霍光“请”到东湖边,为他修建庙宇,将其供奉为抵抗天灾的捍海神。

到了嘉靖年间,天启《平湖县志·舆地之四》记载:“县治旧称僻壤,无城郭。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扰沿海地,迄无宁岁,至率众千馀直抵东湖。”当时我们平湖的县城所在地(今当湖街道建国南路一带)过去是偏僻的地方,没有城墙保护。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倭寇从浙江乍浦登陆,率一千多人直抵东湖,攻破平湖县城,烧毁县衙,侵扰百姓,沿海一带再无宁日。倭寇烧杀掳掠、流尸填河,凶残暴虐如恶鬼临世,一向和善的平湖百姓受其屠戮,惨不可言,认为凭人类的力量是无法打败他们的,需要一位伟大的神灵来降妖伏魔。这时他们再次想到了捍海神霍光,在民间传说中又为霍光增添了抗倭的神力。随着平湖官民抗倭战役的捷报频传,霍光再一次被神化。如沈懋孝《重建显忠祠记》:“后有从艘中脱归者竞言:酋见神人仗剑击之,诸艘樯缆多折断者,以为不利,吐舌连宵遁。呜呼!炰吼而来,夺魄以去,此又非神之力为何也?”大意是从敌船归来的幸存者竞相说,倭寇首领见一位神仙手持宝剑要攻击他们,所有敌船的桅杆缆绳大多断裂损毁。认为是不祥之兆,惊恐得伸出舌头,连夜仓皇逃走。那些倭寇咆哮而来,落魄而逃,这难道不是神力所为吗?就这样,面对人祸时,霍光被升级成了战神。

正如平湖竹枝词所写:“显忠祠庙立河边,保障东南世共传。一自平倭神默佑,张灯街市礼加虔。”(清·陆增《鹦鹉湖棹歌》)显宗庙矗立在湖边,世代相传霍光一直守护着平湖东南方。倭寇作乱时,他又显灵护佑,百姓便举办灯会,表达对他的虔诚之心。

霍光(?—前68年),西汉大臣。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平湖直到明宣德五年(1430年)才从海盐县分出独立设县。霍光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与平湖均无直接交集。那么平湖人为何会有霍光信仰?鲁詹在这篇记文中说凡是对百姓有大功德的人,大家会在其行善之地,世代奉祀以表追思,像大禹之于会稽、泰伯和季礼之于姑苏、伍子胥之于钱塘、马援之于南海、韩愈之于潮阳便是如此。霍光与平湖,大概也是这样建立起信仰关系的吧。

知春毕竟来何处

“知春毕竟来何处,博陆祠中风俗陈。”(清·陆增《鹦鹉湖棹歌》)从诗中描绘的民俗活动中可见,百姓将春天般的幸福生活归功于霍光。从科学角度看,这些传说并不合理;但从民心角度看,却十分合情。封建百姓被剥夺学习权力,科学认知匮乏,他们以良知去感受评判人间善恶,看似迷信的举动,其实是感恩之情的表达。

那么,这些传说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霍光如何捍海,又如何抗倭?

要了解霍光捍海传说的背景,先看一下平湖南宋文人赵孟坚《海盐县重筑海塘记》中关于当地百姓遭受海患的记录:“吾邑在郡东偏,最为濒海。市洋相距,才二里而近,潮汐侵寻,隳疆妨稼”“去岁风号扇威,推卷斥卤,大害穑事,人几为鱼。”这段文字叙写了他的家乡靠近海洋,潮汐不断侵蚀陆地,毁坏田界,妨害庄稼生长。去年狂风怒号引发海水倒灌,大片田地变成盐碱地,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百姓几乎像鱼一样被淹没在水里,生命受到威胁。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沿海地区海岸线会不断变化。在魏晋时期,海岸线内缩,平湖所在区域盐田屡遭海水侵蚀,盐民生计堪忧,急需神灵护佑。

而霍光在盐铁政策上的立场,让沿海百姓看到了改善生活的希望。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会议的核心议题是讨论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等战时政策的存废,关涉治国策略的转变。霍光虽未参会,但他作为托孤重臣和实际掌权者,是会议背后的推动者。他支持良贤文学派,废除部分盐铁专营政策,这一举措直接减轻百姓负担,让沿海盐民等群体切实受益,因而深得民心。后来,霍光就被江浙盐民神化为“抗潮护盐”的捍海神。祭祀他的庙宇遍布江浙沿海,平湖也不例外。为百姓着想的人,百姓也时时想着他。

到了嘉靖年间,平湖一开始是怎么抗倭寇的呢?天启《平湖县志·舆地之四》记录如下:“署县事本府推官殷廷兰率众殊死却之,于是都宪王公忬、巡按赵公炳然始用诸生议筑城。赵公亲历县治,相度地宜而鸠材用;量工命日则知府刘悫;早夜督责,身任其劳则推官殷廷兰;迨知县刘存义继至,益殚力经理,规制毕具。三十五年,知县陈一谦复建东北二门瓮城。四十一年,知县顾廷对复加城堞,高五尺,增置窝铺一百十二座,屹然始有金汤之固矣。”第一个挺身而出的是代理知县职务的嘉兴府推官殷廷兰,率领官民拼死击退倭寇。与此同时,平湖民众深谋远虑,都御史王忬和巡按御史赵炳然广泛听取民意,筹划修筑城墙。整个修筑工程,官员们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并且亲临施工现场,日夜监工,毫不懈怠。知县刘存义继任后,进一步全力统筹工程,使城墙全面竣工。之后上任的知县,又对城墙扩建、加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平湖官民同心同力,通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使平湖的城墙高高耸立,有了固若金汤的防御能力。那平湖城墙的实战效果如何?《平湖县志》引明世宗嘉靖二年进士张时彻《新城记》云:“城既成,贼未洞其坚瑕也,聚骁锐数千掩薄城下。我乃闭门乘城,扞以矢石。贼环视仰睇,喷咬指曰:‘城如是,虽百万,其能克乎?’遂踉跄而走。平湖之民盖自是得喘息矣。”城墙刚建成时,倭寇不清楚它的坚固程度,便聚集几千精兵突袭至平湖城下。守城官民立即紧闭城门、登墙御敌,用箭矢和石块奋力反击。倭寇环绕城墙,仰视这座铜墙铁壁,气得咬牙切齿咒骂道:“城墙如此坚固,即使有百万大军,又怎能攻破?”于是悻悻而逃。平湖百姓自此一战,暂时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至于前文提到有从敌船逃来的幸存者描述霍光杀敌一说,实情是:“乙卯二月,倭驾千艘万人来攻城,其酋乘舆先上,流矢向城中者如雨。邑侯襄阳刘公存义连发三矢,酋遂殪,放艘由武塘以去。”(沈懋孝《重建显忠祠记》)倭寇驾驶千艘战船、纠集万余兵力来攻打平湖城。敌军首领乘坐云梯车率先登城,射向城内的箭矢密集如雨。知县刘存义连发三箭,一箭射死倭寇首领。群龙无首后,倭寇溃败,跳上船沿武塘河仓皇逃离。那些幸存者们崇拜的“神人”正是知县刘存义,是他的英勇善战,让原本看似只有神力才能完成的事,变成了人力可为之事。

不过战后刘存义没有将功劳据为己有,反而建牌坊、写文章,记述战役始末,歌颂百姓和霍光。光绪《平湖县志》引刘存义《建坊记》记载:“嘉靖三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卯时,海寇六七千馀,驾船四百馀号,突至湖边。城上居民矢石铳炮齐发,打死六贼,射死六七贼。贼见民心固守,器械锋利,况城崇池深,野无所掠,势不能止,遂夜遁。有傍东庙居者,来与余曰:‘此金山神之力。贼至时,有童子亲见神扬旗秉剑歼衣红者一贼下湖。’有是载?神之惠民无穷矣!是时余疑信相半。继贼归巢,疫疠并作,死不可胜数。有人自贼巢归者,报余曰:‘此金山神之力也。疫死之贼往往见神于黑昼昏夜间,贼不知而问诸人,人始知之,以金山神答之,贼遂无意于此。’吁!神之惠民益无穷矣。夫人有一念之及,尚思称报,况神有如是之惠,而牧民者可不知所以图报耶?报则思久,当扬其惠以垂后世,因建坊云。”文中,刘存义盛赞平湖居民临危不惧,“矢石铳炮齐发”逼退倭寇;认可百姓所言霍光显灵神迹;最后展开议论并点明修建霍光牌坊的原因:常人受他人点滴恩惠,尚思报答,治理地方的官员,受神灵如此大恩泽,更应回报神明,且要谋求长久,传扬神明恩德以昭示后世,所以立此牌坊。

刘存义是这场战役的指挥者和大功臣,在这篇总结性的文章里,他对自己立功之举只字未提,淡然处之,将感恩之心着墨在百姓和霍光身上。他借助霍光这位众所周知的英雄人物,巧妙地把自己和百姓,百姓和百姓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抗倭力量。平湖西瓜灯“耿耿丹心”的光芒,不正源自他的“无心”之处吗?

当然,有恩必报的平湖百姓也不会忘了这位从襄阳远道而来的父母官。光绪《平湖县志·卷九》记载:“在南司东,明嘉靖三十七年,知县陈一谦,祀总督胡宗宪。万历元年,以知府刘悫、知县刘存义入祠,后并祀兵备道刘焘、署知县殷廷兰,因名五贤祠。”知县顺从民意,为平湖抗倭有功的官员修建“报功五贤祠”,让后人永远铭记。

平湖百姓就是这么淳朴大气。不管是哪里人,什么时候的人,只要认为这些人有恩于自己,那就是自己人,世世代代会以建庙、立碑、灯会等物质载体,把他们的精神供起来、传下去、发扬光大。

斯人已去,精神不灭,这也许靠的就是民俗的力量。民俗能将伟人生前的崇高精神,转化为他们身后的神力;这种神力通过文化的传播,再次转化为俗世凡人身上迎难而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从霍光灯会到西瓜灯会,灯在变,传灯者在变,传灯的故事也在变,勇猛精进、平和报本的传灯精神不会变。平湖华灯永续!

2025-09-20 ——平湖灯会里的百姓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77780.html 1 3 瓜里悟道,霍火报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