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今日平湖报

小芽苗“智”启焕新路

■记者 荣怡婷 通讯员 陈明远

【现场见闻】一颗颗金黄的豆子躺在智能苗床上,经过精准温控洗礼,仅需5至6天就能“变身”为芽苗菜。近日,新仓镇双红村芽苗菜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标志着该村在智慧农业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走进项目现场,占地4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宛如农业“科技馆”——智能温控系统将环境恒定在25℃至30℃之间,LED补光灯模拟最佳光照周期,水帘与供暖系统默契配合,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我们实现了从培育到仓储的全程智能化管理。”项目合作方、嘉兴市立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介绍道。

温室中央的自动化包装区内,一盒盒鲜嫩的豆芽正随传送带整齐流动,机器不仅能够完成自动包装,还能同步进行产品检测。包装上的二维码如同产品“身份证”,轻轻一扫,102项检测报告即刻呈现,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变得透明。

【创新实践】没有传统大棚的泥土与劳作,只有智能设备闪烁的指示灯和井然有序的生产线,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统农业大村所展现的“现代化智慧”。

双红村原本以蘑菇、芦笋、马兰头、番薯等种植为主,产业多元却较为分散,村民长期依赖传统种植模式。这几年,面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的竞争态势,双红村如何突破瓶颈?

2024年,双红村以“智”破局,联合嘉兴市立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芽苗菜智慧农业项目,构建覆盖培育、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等多环节的一体化产业链。据悉,整个项目总投资超1000万元,共分三期建设,建成后将实现日生产能力100吨的芽苗产品,年产值可达1亿元。

“我们坚持零添加种植,每日智能化喷淋饮用水,不施化肥,全程依靠种子自身营养生长,发芽率达95%以上。”王军说。细看每一盒产品,配料表仅有种子和饮用水,无需切根即可直接食用。

看似简单的培育过程,背后是满满的“高科技”加持。据王军介绍,整个项目现代化设备投入占比超过七成,全程零添加智能化培育,只为让每一颗豆子在最佳环境中生长,确保每一根豆芽健康、鲜活。

目前,一期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正式投产后,将实现日均产量20多吨、约2万盒的芽苗产品,主要供应各大商超、农批市场等。

芽苗菜项目不仅带来了“味蕾升级”,也显著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双红村党委书记庄雪斌算了一笔账:原先村里以飞地抱团、土地流转等形式获得收益,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200多万元。芽苗菜项目入驻后,土地流转价从每亩1050元上涨至1800元,智慧农业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引擎。

依托“智能化+农业”新模式,双红村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作为“新仓经验”的发源地,近年来,新仓镇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通过引进重点项目、培育专业人才、完善产业链条等举措,持续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今年,我们成功引进特冒头有机农场、恒泽长三角高端食用菌产业园等一批带动力强、示范性好的智慧农业项目,为新仓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仓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潘文萱介绍。

眼下,在新仓镇杉青港村,由特冒头有机农场牵头建设的数字化大棚正紧锣密鼓推进中。这些大棚全面集成IoT精准种植系统、智能化数字灌溉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对土壤湿度、养分含量、水分状况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自动调节,实现精细化、无人化生产管理。

“目前,草莓大棚已完成主体建设并顺利播种,番茄大棚也在加快推进,预计今年冬季迎来第一茬丰收。”上海特冒头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平欣宇说。未来,农场将依托数字化大棚开展生态采摘、农业研学等体验活动,打造“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田园体验。

【群众评价】杉青港村村民杨金明:这几年村里大变样,来了很多年轻人,建起了一座座智能化大棚。我们过去那种“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慢慢被新技术代替。现在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浇水、施肥全部都能搞定,实在太方便了!

2025-09-18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77367.html 1 3 小芽苗“智”启焕新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