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张宇青
通讯员 陆晶晶 刘 洁
本报讯 近日,市人民法院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一起走进当湖街道某涉侨服饰公司开展走访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并针对其在日常运营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送达了《风险提示函》,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法律指引,助力侨企合规发展。
此次走访源于该企业所涉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不久前,该服饰公司作为被告,被外地某针纺织品公司诉至市人民法院。原告诉称,双方此前签订了一份摇粒绒成品布买卖合同,金额2.4万余元。然而在针纺织品公司依约完成生产后,服饰公司却以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提货及付款。多次沟通未果后,针纺织品公司提起诉讼,要求支付全部货款并自行提货。
案件受理后,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三庭副庭长、承办法官葛丰义迅速梳理案情,了解基本情况。考虑到被告为涉侨企业,且案件事实清晰、标的额不大,为最大限度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实质性化解矛盾,市人民法院启动了“法侨联动”机制。
“我们邀请市侨联的调解员一同介入,多次组织双方沟通。”葛丰义说。调解过程中,侨联调解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娘家人”作用,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一方面向服饰公司明晰其合同义务及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引导其理性应诉、诚信履约;另一方面,也向针纺织品公司细致分析有关产品质量瑕疵举证的法律规定及诉讼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
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由服饰公司一次性支付针纺织品公司1.5万元,针纺织品公司则不再交付涉案的36匹成品布。该起纠纷得以高效、平和化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
此案的成功调解,是我市持续深化“法侨联动”工作机制、优化为侨法律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法护侨益”工作,积极延伸司法审判职能,不仅成立了省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平湖工作站,还在线下设立“共享法庭”,线上开通“涉侨维权法律服务”专属平台,为侨胞侨企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今年6月,市人民法院与市侨联进一步签署了“法侨联动”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市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引入侨联组织、侨界代表、专业调解员等涉侨力量,并通过在市人民法院设立涉侨合议庭,组建专业团队,共同建立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法侨联动”工作机制。
“‘法侨联动’机制的持续深化与有效运作,为涉侨纠纷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解决途径。”葛丰义说,市人民法院依托该机制,也和侨联、海关等部门开展常态化沟通协作,定期走访涉侨企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预防法律风险,营造更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