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佳英
本报讯 今年1月至7月,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服务性收入达到860万元,全年有望达到1500万元,实现同比增长50%以上。过去三年,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幅度,这是该研究院坚持自我造血、自我发展最生动的现实。
迎战市场,方能站稳脚跟,这背后考验着市场主体迎潮斗浪的能力。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是我市研究院中首个启动市场化运营的平台,且订单额每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于2019年落户我市科创中心,主要立足光通信类、光互联、光计算等新兴产业,为高校、研究所、光电研发企业提供高性能低损耗的光电芯片封装、先进齐全的光电器件、芯片、晶圆级别测试服务。
走进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的研发车间,一位位“全副武装”身穿防尘服的研发人员正在洁净车间里“捣鼓”:有些在打金线,有些在耦合,还有的正在对芯片进行表征测试……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在研发工程师手上完成微米纳米级别的加工。每一个科研客户发过来的需求都用100%严谨和超高标准交付,上千个让客户满意的交付项目,成就了今天在光电科研圈的口碑和品牌。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做科研光电芯片封测的平台,在院长周林杰教授的带领下,平湖研究院埋头实干,务实低调成就用户。目前,研究院一期已经完成一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浙江省领雁、河南省重大专项等项目。
一边做科研一边做工程化的科研封装服务,快速的响应和封装交付能力,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源于工程师团队全力以赴的努力。北京一大学的科研项目因各种原因面临无法交付的问题,后来找到了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我们马上成立专班小组,加班加点,终于在最后一天交付了5套封装的模块。”副院长叶璐说,成立这些年来,他们经常碰到急难险重的任务,都一一克服了,在这过程中也与客户建立了越来越深的联系。
“平湖是我们研究院成长发展的地方。在第二轮合作中,我们成立运营公司,把业务继续做大,也将积极申请浙江省概念验证中心、浙江省中试平台。还将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带动更多光电企业落户平湖,实现研究院和地方发展同频共振、互利共赢。”叶璐表示。
科创平台是企业发展攀高的加速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市一方面积极对接高校、研究机构,在平湖成立科创平台,帮助企业链接家门口的科创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院一表”绩效评价体系,对科创平台制定特色化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激发科创平台主动拥抱市场的积极性,全市科创平台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格局。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平湖数字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我市多家重点企业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包括省级项目2项,且为我市输送了众多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又比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创新中心深耕平湖多年,与各镇街道建立了紧密合作,为我市推荐了天极、绵存等科技企业。
数据佐证着科创平台的“发展力”。去年,我市科创平台服务性收入占科创平台总收入比重的58%,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科创平台的“发展力”,也是一种“带动力”。据统计,我市各个科创平台与本地400余家企业建立服务合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两年翻番”。在平湖,科创平台正成为“两新融合”的强劲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