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戴绯绯
通讯员 张一帆
本报讯 “这几天秋老虎发威,家里不开锅,买点外摆菜,既方便又放心。”昨天下午4时刚过,家住当湖街道东湖社区的王阿姨又来到位于平湖东湖大道的南港渔村外摆摊位前挑选菜肴,她说经常碰到穿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来取样检测,有“蓝精灵”盯着,吃着就踏实安心。
这份安心的背后,是平湖市市场监管局精准创新、精心编织的一张食品安全防护网。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市市场监管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田头到灶头、从酒店到商超,用监管网罩着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
比如今年突然流行起来的酒店外摆菜,成为平湖的一种“新食尚”,其背后的食材安全问题备受市民关注。外摆菜肴为前来购买的市民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如何保证每一口的安全卫生也成为了市市场监管局面临的新挑战。
作为市场监管网中的关键一环,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兵分多路,马不停蹄,对南港渔村、老当湖·平湖菜等外摆摊位进行实时实地食材抽样,详细记录抽样情况,第一时间送去进行检测。“抽完样马上送检测中心,如检测发现问题,我们局将进一步跟进执法抽检。”抽检人员的话,是现场最安抚人心的一道“放心菜”。
这样的“入口关”安全检测,市市场监管局从不“打烊”。在过去的一年里,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食品抽检监测力度,完成食品安全定量检测1100批次,食品安全监管性快检2500批次,守护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去年有一款在微商平台热卖的咖啡固体饮料让不少消费者动了心,却也引起了市市场监管局的警惕。经过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检测员的反复检测,最终检出“西布曲明”成分,属已被国家禁用的药物。“这药对心脏和神经的危害大,绝不能让它流入市场。”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检测中心主任徐秋生说,他们第一时间把结果通报给市市场监管局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队和市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协助办案机关成功破获了这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很多消费者说:“幸亏查得快,不然真喝出问题就晚了。”
这样的“主动出击”,源于市场监管部门安全检测的“前瞻性”考量。“不是等出了岔子再补救,得跑在风险前头。”徐秋生介绍,食品药品检测中心联合农业、公安等部门,除了加强对农贸市场、农批市场以及大中型商场的生鲜区等地点的抽检之外,同时联合相关部门针对本地的西瓜、生姜等果蔬开展专项监测行动,从大型市场到田间地头形成一条完整的抽检链。通过日常抽检、专项排查,提前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避免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眼下蜜梨正上市,在平湖一家蜜梨园里,抽样人员将刚摘的果子分别装袋,一边记信息,一边询问果农蜜梨生长过程中实际农药使用情况,多种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的残留都需要检测。几天后结果出来,所检蜜梨样品中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果农拿着报告给采购商看:“市场监管部门检测过的,放心采购。”
果蔬在百姓生活中需求量大面广,安全问题关注度高。8月13日,记者走进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实验室,看到检测员正在对新仓镇中良商店的蔬菜进行快检。通过吡虫啉快速检测卡对吡虫啉农药残留项目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一一记录在登记表中。在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等高端设备也为检测铅等重金属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高端检测设备就像一双“火眼金睛”,让农药残留等隐患无所遁形。
“食品安全没有‘休止符’,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方向,要让安全检测成为百姓的‘定心丸’,让‘食安平湖’成为城市最暖心的名片。”平湖市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许铉表示,守护食品安全,不仅要靠检测技术的“硬实力”,更要靠监管服务的“软实力”,市场监管人日复一日的坚守,是对百姓“每一口都吃得放心”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