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汤智娟
在独山港镇聚福村,有一个特殊的“炊事班”。他们不是军营里的战士,却穿着迷彩服,年复一年为军属和独居老兵烹饪暖心家宴。7年来,这个由退役军人、民兵和现役军人组成的“老兵炊事班”,用一锅一勺烹出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他们的故事,不仅登上了《中国国防报》《解放军报》,更在2021年荣获浙江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这个“老兵炊事班”,究竟有着怎样不一般的故事?这里,我们不妨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探寻这份藏在锅碗瓢盆里的深情。
一碗长寿面催生的奔赴
故事要从7年前说起。聚福村民兵连连长戚良根至今记得,那天他和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倪忠燕在下乡走访过程中,看到一位军人家属独自端着长寿面过生日的情景,那份藏在热气里的孤寂,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两位老兵的心。“我们当过兵的都知道,军属的不易不比军人少。”戚良根说,也就是这次经历,让他们决定要做点什么。
说干就干,他们组织退役军人、民兵成立“老兵炊事班”,每逢“八一”建军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分小组带着炊具、食材,走进现役军人、军烈属、孤寡退役军人家中,做上一桌家宴,减轻家属的孤独感。
起初,这个“炊事班”只有几个人,活动范围也仅限于聚福村。但很快,他们的行动感染了更多人。驻军部队的炊事班战士加入进来,周边的退役军人和民兵也纷纷报名。如今,“老兵炊事班”已从村里走向全镇,甚至扩展到全市,7年来累计举办家宴260余场,服务近500人次。
一桌暖心菜背后的坚守
“炊事班来了!”这句话成了独山港镇军属和独居老兵最期待的问候。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老兵炊事班”像往年一样早早开始筹备,兵分几路前往辖区内的独居老兵与现役军人家属家中。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采购食材,有的则提前与走访对象沟通,了解他们的饮食喜好和禁忌。
76岁的老兵蒋老伯因子女常年在外地工作,已独居多年。在蒋老伯家中,“炊事班”不仅做了一桌菜,还帮他打扫房间、询问健康状况。在这份细致的关怀里,蒋老伯脸上的笑容从未散去,眼角的皱纹都透着暖意。“这些老兵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了青春,如今他们独居,我们理应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退役军人张建忠感慨道。
在军属沈阿姨家,大家一边做饭,一边听沈阿姨讲述儿子在部队的趣事。当香喷喷的饭菜做好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共享美食。沈阿姨说:“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儿子一样亲切。谢谢你们,这份关怀让我心里暖暖的!”
一份军民情相拥的延续
一锅一勺,烹出的是家常美味,更是军民情深。独山港“老兵炊事班”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忠诚与担当。“只要军属和老兵需要,我们的‘炊事班’就会一直办下去。”戚良根说。
2021年,这个由“锅碗瓢盆”组成的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浙江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但在“老兵炊事班”成员们心中,那些贴在相册里的笑脸、军属发来的感谢短信、老兵紧握不放的双手,才是最珍贵的勋章。
“老兵炊事班”的暖心行动并未止步于一桌饭菜。接下来,聚福村将通过“炊事班来了”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以复刻军旅记忆、定制暖心家宴的方式,让独居老兵感受军旅情怀,让军属体会亲人般的关怀,用“烟火气”续写军民鱼水情。
如今,“老兵炊事班”的故事还在延续,这曲由军民共同谱写的鱼水欢歌,正随着袅袅炊烟,在新时代的平湖热土上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