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渃珝
刘姥姥是一个不起眼的乡村农妇,却在《红楼梦》这个宏大的故事中大放异彩。《红楼梦》全书不仅将刘姥姥塑造成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还通过刘姥姥的视野尽显各阶层的生活百态。那么,刘姥姥在整部小说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文就该问题对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展开简要分析。
一、故事的启幕人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凤姐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刘姥姥为报答恩情将秋收的蔬果送至贾府。贾母得知后,以想与积古的老人说话儿为由,邀刘姥姥相见。刘姥姥一到大观园便知贾母地位超然,于是她想出三个故事来讨贾母欢心。
第一个故事是雪中抽柴。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深冬,天气极寒,一个油头江袄白棱裙子的姑娘在外头抽柴草。不难看出,“雪中抽柴”谐音即为“薛宝钗”,“油头江袄”是喜事的穿搭,“白棱裙子”却为丧服的一种,刘姥姥把红白两事的服饰融合在一起,为第八十回中宝、钗大婚与黛玉泪尽而逝两事不约而同地相撞埋下伏笔。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因天天吃斋念佛感动了观音菩萨,竟老来得子,有了一个孙子,但孙子却在十七八岁时死了,后来又有了一个孙子,如今正十三四岁的年纪,聪明伶俐。这段故事恰巧与《红楼梦》中贾珠早亡一事相重合,那么这第二个孙子说的就是宝玉了。原文中写道“这一席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有个老爷,没有儿子,只生了一个叫茗玉的小姐。小姐知书达理,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十七岁时得病死了。因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祠堂,塑了茗玉小姐的像,天天供奉香火,后来就化作了那雪中抽柴的姑娘了。这段故事与第一个未完的故事悄然连到了一起——没有儿子的老爷,草字头名玉的小姐,这说的就是林黛玉。刘姥姥这个故事将钗、黛合一,正应了这句与钗、黛二人相关的人物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脂砚斋》有评,钗、黛是哲学的一人,二者并不矛盾,宝钗恪守封建道德礼教,而黛玉外在形象出格,作者曹雪芹运用幻笔的手法描绘了世人的两面性。
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草蛇灰线,人物命运、家族兴衰早已伏脉于千里之外。刘姥姥的每句话都准确地预言了日后贾府的兴衰、揭示了宝黛钗三人爱情的悲剧结局,是故事真正的启幕人。
二、故事的表演者与观察者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就引来欢笑声。凤姐戏弄刘姥姥,在姥姥头上横七竖八插了一头花;刘姥姥走在路上,不小心滑倒,众人不扶反笑;吃饭时,凤姐有意拿了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子给刘姥姥,让刘姥姥去夹鸽子蛋;刘姥姥吃饭高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时,连一向端庄的宝钗也忍俊不禁。后来,凤姐让刘姥姥别多心,说大家取乐罢了,刘姥姥却忙笑道:“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可见,刘姥姥是有大智慧的人,她从贾府获得一定好处,便在大观园逗大家伙开心。
她看似被戏耍、玩弄,实际她也在默默地观察每个人情绪的转变,随他人情绪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表演,从一个表演者转化为观察者。
与此同时,作者借助刘姥姥观察者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大观园的内部结构与人物的性格。例如,刘姥姥首先来到探春的房间秋爽斋,映入眼帘的是大理石大案、名人法帖、花囊、对联、大鼎等物,一眼看去十分开阔、疏朗,暗示着探春腹有诗书、敢作敢为。再者是宝钗的房间蘅芜苑,房中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宝钗简朴、恪守封建道德的一面全然展现。
三、故事中的篡位者
从凤姐插花开始,到刘姥姥把牌坊上“省亲别墅”四字认作“玉皇宫殿”从而下跪磕头,到刘姥姥醉卧怡红公子床上,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的故事最终落下帷幕。《脂砚斋》有言:“通部情案,皆必从石挂号。”贾宝玉是大观园中青春儿女的枢纽,与众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那么,刘姥姥进大观园醉卧怡红院是否可以看作是对宝玉角色的一种篡位?换言之,刘姥姥是在代替怡红公子贾宝玉完成一个伟大任务——怡红。宝玉千方百计想让姑娘们开心而不得,但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就逗得姑娘们开怀大笑,几都笑到失态,也是全书中姑娘们笑得最彻底的一次,这是怡红公子所达不到的高度。元妃省亲入大观园时,伴随着的是哭声阵阵,长辈紧张不安,小辈动不失机,排场铺张至极,而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欢笑声阵阵不绝于耳。刘姥姥可以说是贾府接待过最卑微的客人了,但她却给大观园的青春儿女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大观园儿女最纯最真的性情就此显露,是刘姥姥的“篡位”带来了这一番欢乐的景象。
四、故事的闭幕人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迎来末世。而巧姐的狠舅奸兄为了钱财将巧姐变卖勾栏,刘姥姥看到这一切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变卖家产田地赎回巧姐,在那时田地可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正是应了这个“巧”字,刘姥姥领略贾府的盛衰正是从巧姐开始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就误入了巧姐的房间,房间及其奢华,这让她领会到了贾府的繁盛。第四十一回中,板儿的柚子与巧姐的佛手互换,暗喻了巧姐和板儿的未来姻缘,《脂砚斋》批语“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最后三进荣国府时,刘姥姥真正见证了贾府的衰亡。可以说刘姥姥亲眼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历程,《红楼梦》的故事从刘姥姥开始也从刘姥姥结束。
五、总结
人的一生有许多需求,大致可分为两类:生活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需求。刘姥姥面对生活的贫困,放下身段来到荣国府打秋风,获得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满足了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同时,刘姥姥又超越了普遍人性,她善良机敏、知恩图报,最重要的是在贾府败落、树倒猢狲散的时候二话不说变卖家产田地救下巧姐,在苍凉大地上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一个“义”字,实现了人生价值的飞跃,体现了人对精神需求的最高满足。刘姥姥既非达官显贵也非名门望族,只是普通底层百姓之一,她却展现出人性精彩的一面,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