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阅读

乡土社会的文化根脉与教育启示

翻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如同推开一扇厚重的门,门后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乡土底色。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要从文本中寻找文化基因,而这本书恰似一把钥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乡土”二字背后的人文厚度与当代价值。

血缘:文化基因的传承密码

《乡土中国》开篇即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这句话让我想起学生作文中常写的“故乡”主题。一位学生在习作中描述家中泛黄的户口本,籍贯一栏的“浙江温州”承载着祖辈的山村记忆——盘根的古树、泥墙的老屋、祠堂的族宴。这些细节与费孝通笔下的“血缘纽带”不谋而合。乡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构建起稳固的宗族秩序,姓氏成为家族血脉的象征,祠堂则是凝聚亲缘的精神图腾。

然而,城镇化浪潮中,血缘关系正逐渐从实体走向情怀。我曾带学生探讨“春节返乡”现象:为何父辈执着于清扫老宅、祭拜祠堂?答案藏在《乡土中国》的阐释中——血缘不仅是生理联系,更是一种文化归属。当祖宅荒芜、亲人离散,血缘便化作对土地的眷恋,成为代际间的情感密码。这份理解,让我在讲解《乡土情结》课文时,能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重新审视“根”的意义。

地缘:乡土逻辑的现代嬗变

费孝通提出“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尤为深刻。书中“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对比,让我联想到课堂上的辩论:一名学生以父亲经商经历为例,讲述同乡互助与职场规则的碰撞。父亲的企业中,同乡经理在生活中给予关照,却在工作中严守契约精神。这恰是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向现代“团体格局”过渡的缩影——人情与规则并存,传统与理性交织。

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将这一理论融入《雷雨》《茶馆》等剧本分析,让学生观察旧式家族伦理如何被商业社会的契约精神冲击。学生逐渐理解: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并非简单的文化断裂,而是社会结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调适。正如费孝通所言,地缘关系的本质是“流动的乡土”,它既保留互助传统,又催生新的秩序,这正是中华文明韧性的体现。

乡土教育:在传统与现代间架桥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文化自觉”的呼唤。费孝通强调,乡土社会的研究需“从实求知”,这一理念与语文教育的核心不谋而合。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我带领学生体验草木染工艺。当靛蓝在棉布上晕染出山水纹样时,一名学生感叹:“这抹蓝色和奶奶的蓝印花布一样!”传统技艺的“新生”,恰是《乡土中国》所言“有生命的文化”的生动注解——它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可再生的精神血脉。

我常在课堂上引入《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村落》等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乡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一名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老匠人的一针一线,连缀着过去与未来。”这种体悟,正是费孝通所期待的“文化自觉”。作为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唯有引导学生理解乡土的“根”,他们方能以创新之力,让传统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结语:守护乡土,即是守护文明的初心

重读《乡土中国》,我常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乡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书中对血缘、地缘的剖析,对礼治与法治的思辨,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认知文化根脉的坐标系。

作为语文教师,我愿做一名“文化摆渡人”——带学生从费孝通的文字中读懂乡土,从老宅的砖瓦间触摸历史,从蓝印花布的纹理中看见未来。因为教育的真谛,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唯有如此,文明的火种才能跨越时空,在年轻一代手中生生不息。

2025-08-1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69410.html 1 3 乡土社会的文化根脉与教育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