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阅读

传统文脉的当代觉醒与使命书写

————读《水调歌头·贺〈乳舟词〉重版》有感

黄 恺

黄伟慧老师的《水调歌头·贺〈乳舟词〉重版》全文如下:

水调歌头·贺《乳舟词》重版

才饮屠苏酒,又赋贺年词。

先生椽笔,吟帜高举树丰仪。

曾记当年酬唱,最忆杉青港上,谈笑沐春晖。

桥下碧澜卷,化作玉珠玑。

承白凤,步退老,与群黎。

绵延国粹,何惧霜雪染青丝。

更喜诗乡创建,赢得八方赞誉,骚客共擎旗。

文脉奋疏浚,砥砺正当时。

此词写于2024年农历新年正月初。黄伟慧老师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教育学会会员,首批嘉兴市文化特派员、嘉兴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平湖市史志学会理事、平湖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等。

《乳舟词》是陆永祥先生的一本词集。陆永祥,笔名乳舟,1949年10月生。浙江平湖人,原平湖针织厂厂长,经济师,师从许白凤先生。周退密先生。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之江诗社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平湖市诗词楹联学会(鹉湖诗社)会长。著有《乳舟词》《乳舟斋文存》等。新年初陆永祥先生准备重印此书。

黄伟慧的《水调歌头·贺〈乳舟词〉重版》以古典词牌为媒介,既延续了苏轼、黄庭坚等前贤的创作范式,又注入了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使命意识。这首词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以及文人风骨与大众参与的融合,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觉醒与重构。全词以“文脉奋疏浚,砥砺正当时”为精神内核,既是庆贺一部词集的重生,也是对文化传承命题的深刻回应。

一、上阕:文人雅集的历史回响与精神象征

词作开篇“才饮屠苏酒,又赋贺年词”,以“屠苏酒”这一传统节庆符号点题,既呼应新春的时序,又暗含新旧交替的深意。“先生椽笔,吟帜高举树丰仪”一句,以“椽笔”喻指《乳舟词》作者的文学造诣,将个人创作升华为文坛标杆,与苏轼《水调歌头》中“高处不胜寒”的孤高境界形成对照。随后,“曾记当年酬唱”至“化作玉珠玑”数句,通过“杉青港”“春晖”“碧澜”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文人雅集的诗意画卷。其中,“桥下碧澜卷”化静为动,以流水喻文思,既暗合古典诗词中“逝者如斯夫”的哲学意蕴,又暗示《乳舟词》的文本价值如珠玉般璀璨。这种对往昔酬唱的追忆,既是对传统文人交游模式的致敬,也暗示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二、下阕:文化传承的群体叙事与时代使命

下片“承白凤,步退老,与群黎”三组意象,形成精英与大众的张力结构。“白凤”典出《西京杂记》,象征才情卓绝的文人。这里的“白凤”指许白凤先生。许白凤(1912—1997),字奇光,平湖人,诗人,生前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嘉兴市鸳鸯湖诗社副社长、浙江省诗词学会和浙江省之江诗社顾问、平湖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平湖市政协之友社社员,并和周振甫、毛大风先生等于1995年5月发起成立平湖鹉湖诗社,为名誉理事长。“退老”可指隐逸的贤士。这里的“退老”指周退密教授。周退密(1914—2020),原名昌枢,191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早年曾任上海法商学院、大同大学教授,后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参与《法汉辞典》的编写工作。1988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收藏家、学者、书法家、诗人、文史专家,工诗词、擅翰墨,精碑帖,富收藏,著有《周退密诗文集》(黄山书社出版,近100万字)、《墨池新咏》《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与宋路霞合著)、《退密楼诗词》《安亭草阁词》等。“群黎”则代表普通民众、诗词爱好者。三者并置,既强调文化传承需打破雅俗壁垒,也呼应了当下“诗乡创建”中全民参与的实践。“传承国粹,何惧霜雪染青丝”一句,以“霜雪”隐喻传承之艰,以“青丝染白”凸显坚守者的执着,与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精神一脉相承,却更强调集体行动的决心 。结句“文脉奋疏浚,砥砺正当时”,以“疏浚”喻指对传统文化的清理与激活,将个体努力升华为时代责任,体现了文化复兴的紧迫性。

三、艺术创新:古典形式的现代转译

1.意象的时空重构

词中既有“屠苏酒”“碧澜”等古典意象,又融入“诗乡创建”“群黎”等现代语汇,形成古今对话的张力。例如“桥下碧澜卷”与“文脉奋疏浚”中的“水”意象,既承袭了“逝者如斯”的哲思传统,又被赋予疏浚、振兴的当代内涵。这种转译,与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截断巫山云雨”的现代性书写异曲同工,皆以传统词境承载新事物 。

2.结构的虚实相生

上阕以追忆与赞颂为主,虚实交织;下阕由历史转向现实,层层递进。此种布局借鉴了苏轼《水调歌头》上片“凌空而起”、下片“返虚转实”的结构智慧,但更强调从个体抒情到集体行动的叙事转向。

3.语言的雅俗共济

全词既有“椽笔”“玉珠玑”等典雅用语,亦不避“群黎”“疏浚”等平实词汇,既彰显文人气质,又贴近大众语境。这种语言策略,暗合当代“国粹传承”中雅俗共赏的传播需求,与黄庭坚《水调歌头》中“我为灵芝仙草”的孤高形成对比,更具包容性。

四、现实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黄伟慧老师此词不仅是文学层面的唱和,更折射出当代文化建设的深层命题。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中,“绵延国粹”如何避免沦为口号?词作通过“骚客共擎旗”“砥砺正当时”等表述,给出了答案:精英引领与大众参与并重,历史资源与现代实践交融。例如“诗乡创建”可视为对民间诗词生态的培育,呼应了《乘槎诗词中的科技与艺术》一文中“科技与艺术互为支撑”的论述 ,强调文化复兴需扎根现实土壤。而“霜雪染青丝”的悲壮,则与黄旭华“深潜三十年”的奉献精神形成互文,凸显文化传承与科技报国同样需要坚守。

五、结束语:文脉疏浚的当代启示

《水调歌头·贺〈乳舟词〉重版》以词为舟,载传统之厚重,渡时代之新流。它既延续了古典词牌的美学基因,又以“疏浚文脉”的自觉意识,回应了文化传承的当代命题。在“诗乡创建”与“群黎共擎”的语境下,这首词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庆贺,成为一曲唤醒文化自觉、凝聚传承合力的时代强音。正如词末“砥砺正当时”所昭示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书斋,而在于以开放姿态融入时代浪潮,在疏浚与激活中焕发新生。

2025-08-11 ————读《水调歌头·贺〈乳舟词〉重版》有感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69408.html 1 3 传统文脉的当代觉醒与使命书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