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良
前不久,在市区城南西路与如意路交叉口东侧口袋公园新增了一个蔬菜自产自销点。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化,却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大智慧:既纾解了本地农户“卖菜难”的焦虑,也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便利的“菜篮子”。一个烟火气满满的自产自销点,为破解当下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提供了借鉴。
破解问题,是基层治理应有的正确态度。主城区西部部分小区周边以往出现的零散流动摊位中,不少是从事蔬菜自产自销的农户,摆摊“卖菜”是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计”的来源之一。但随意摆摊、占道经营,不但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也影响了市容市貌。
面对这一难题,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通过组建专项调研团队,对此现象进行深度排摸。同时组织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代表共同商讨。最终选定了该处口袋公园,将其改造为蔬菜自产自销点,让城市“边角空间”变身“暖心阵地”,既满足了管理需求,又精准对接了民生需求。在社区治理中,许多问题涉及多方利益,仅靠单一主体难以有效解决,只有搭建起多方沟通协商的平台,才能凝聚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不是消灭“烟火气”,而是用制度设计和人性化执法手段、精细化的管理,让“生计”与“生活”各得其所。鉴于此,今年嘉兴市将设立新的自产自销点列入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攻坚破难”项目。目前,我市共有6个蔬菜自产自销点,总计摊位150余个,覆盖主城区所有方位。通过疏堵结合,严格准入审核,多措并举,既解决了农户“进城难、销售难”的问题,也方便了市民就近买菜。这正是政策松绑与精细管理“双轮驱动”的成果——它一头托起了店主摊贩的“生计”,一头方便了市民群众的“生活”,成为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的有效载体。
城市治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从“禁止”转为“规范”,从整齐划一,转向多元共生,其目标不仅是维护秩序,更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期待相关政府部门切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践行疏管结合、因势利导、便民利民的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城市管理与民生需求协同推进的新路径,构建更包容、温暖的城市空间,让“生计”与“生活”都能被温柔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