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良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平安建设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创安”转型?市公安局通过深化“社区+警务”模式,创新打造了10所“社区警校”,让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平安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是解锁百姓幸福之门的密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区所面临的治安环境日趋复杂,人民群众的平安需求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延伸到安居乐业、安康安心等更多层面。确保百姓生活的富足与无忧,需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基层治理和法治管理水平,推进高水平平安建设。
创新打造“社区警校”,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我市已建立的“社区警校”,通过做深做实“社区+警务”模式,采取企业和群众按需“点单”、分类施教的方法,有针对性开展集中授课、送教上门、实践活动等,对社区居民进行系列专题培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各基层公安派出所牵头,联合村社共建的“社区警校”,通过打破部门壁垒,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司法、消防等力量,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迈向“多元共治”,有利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平安建设成果可感可及。
创新打造“社区警校”,延伸了基层警务的触角,是推动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作为密切警社共治、深化警民合作的全新平台,“社区警校”的实践路径,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也让公安服务更贴近群众的需求。通过这一平台,民警能广泛收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确保群众家门口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管、有人办、办得好。如启元社区的“社区警校”通过举行每月“警民议事会”,深入摸排家庭矛盾、经济纠纷等隐患,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让“社区警校”成了矛盾化解的前沿阵地。
从“单一宣传”迈向“多元共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社区警校正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聚焦“警社共治、警网融合”的要求,我市将在全市22个警务区全面铺开社区警校建设。期待这些“社区警校”入驻社区后,通过推进各方社会力量,加入警社共治团队,共同画好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