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 静
独山港镇高度重视建筑垃圾治理工作,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市综合行政执法队独山港中队以建筑垃圾“治理效能提升”为主线,以“源头管控”“联防联控”“毗邻合作”为抓手,织牢建筑垃圾“管防网”,仅一个月时间查办3起案件且做到案案三查,一系列治理举措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为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做好建筑垃圾源头管控引导,实现“高效管”。建立定制化服务,根据历年建筑工地“处罚清单”,为施工单位、运输单位“量身定制”建筑垃圾规范处置工作指南。执法人员定期开展上门宣传,做到主动服务、细致指导、落实落细。实施工地“体检”,对辖区34个建筑工地开展排摸,及时掌握建筑工地开工建设、垃圾处置情况,梳理形成监管清单,完善台账资料,实行“一企一档”管理。此外,主动约谈工地负责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从源头杜绝乱倒行为。推动审批提速,规范建筑垃圾审批流程,做好建筑垃圾处置方案备案,严格审查处置运输核准许可材料,及时开展现场勘验核查和指导。
完善建筑垃圾协作运行机制,推进“携手管”。推动多部门联动,围绕辖区建筑工地、闲置地块、毗邻区域完善重点监管点位排查表,综合执法、生态环境、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持续开展24小时联合巡查,把好“入境关”“路面关”“落地关”三道关口。开展全民监督,通过压紧压实城市管理网格责任,畅通与村社区、环卫工作人员的交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治理能力和作用。依托“智安净土”提供各类建筑垃圾非法处置线索,实现线索即时上报、及时勘查、快速处置。落实严查严罚,在“巡”的基础上,做好“扣”“查”“罚”后续执法协作。发现违法处置车辆,及时开展调查。加强警执协同,联合公安部门开展前期调查。在此基础上,各部门依职责立案查处,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推进建筑垃圾毗邻区一体治理,助力“跨区管”。开展党建联建,以党建为引领,促融合谋发展。深化毗邻党建共建,与毗邻区基层党组织建立会晤协商和跨区域联动机制,激发毗邻区一体治理“红色动能”。推进联合执法,坚持“互联互通”理念,两地执法人员开展联合监管、联合巡查、联合办案,严格落实“一案多查”“应查尽查、应溯尽溯”,化“交界处”为“共建带”,今年以来已移交建筑垃圾违法处置案件3起。